拒绝
拒绝与被拒绝,里面有很多的情绪、猜想、妄念,尤其是发生在亲密关系、亲人之间更甚。
拒绝
我们通常不善于拒绝别人。我们在担心什么呢?
我拒绝了,对方会不开心、不高兴、会受伤、会抱怨自己、会不喜欢自己、会讹传自己……
真的是这样吗?会吗?
即使事实如此,那也不是你的问题吧?
我们忘记了!我们有拒绝的权利!
被拒绝
当我们遭遇“被拒绝”的时候,我们会走两极,我们极少能够中性、理性的对待。
如果销售被拒绝,我们可能认为自己话没说好,没说到点子上,可能认为我今天的服饰装扮不匹配,可能认为语气不对,信心不足……,但是还有一点,也许对方真的不需要,也许对方想找他朋友购买……这些是跟自己关联不大的。
如果孩子遭遇拒绝,他可能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接受,不被喜欢,不被认可,(当然成人也无非如此)。然而,我们知道,也许只是成人暂时没时间满足他,或者条件不允许没法满足,跟ta自身无关。
当爱人/情侣之间遇到拒绝时,被拒的一方可能觉得,“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以后还要不要一起过了?”“这个关系是不继续了吗?”“你的心里就没有我的位置吗?”……
(你的位置不在别人心里,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己这里。问问自己,我在我心里有多少位置?多大分量?我爱自己吗?)
当子女遭遇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拒绝时,给予的时候被拒,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长辈不接受,或出于关心,或出于愧疚。当索取时被拒,与小孩被拒类似。
…………
无论是被拒还是拒绝别人,我们都已经预先设限。就是如果对方接受,那就是什么样、怎么样的;如果对方拒绝,那就是什么样、怎么样的,反之亦然!因为你的系统就是这样的!
因为预先设限,我们能接受的、能看见的就非常有限了。我们会跟着自己的预设,编制一套套的剧本、台词。
有一个可能性,我们没有接受,那就是现实。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我们的预设,我们所见受限,看不清楚。
事实上,很明显,拒与被拒是一个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因为我们的预设,我们会偏向一种可能性,并给予不同的解读。
实际上,拒与被拒。我们能做的只有自己。至于太多的设想、猜测、念头,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除非去确认,否则都是肥皂泡,一时占据你的头脑、消耗你的能量而已。
做自己,不容易!
如果你想拒绝时,你为什么没有拒绝呢?a.怕伤害了对方?接受拒绝是每个人的能力,受到伤害,那是他的功课,是他的选择,是他需要的经历,你不可替代,你能做的只有自己。b.怕他中伤讹传自己?你有求于他?若是交易,不是可以摆开来谈的吗?(是我太天真?)
如果我们遭遇拒绝时,我们是会有情绪的,这个很正常。毕竟,我觉得,接受一切如是,还需要锻炼。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跟着情绪走,不跟着念头继续编故事。“观看,等待,不评判;不迎,不拒,不相随。”
如果我们被拒绝,我们可能会在对方身上去搞的,烦着对方,缠着对方,
“你怎么回事?
“我做错什么了?
“你还在生气?
“我哪里做的不好?
“你哪里不满意?
“到底还要不要继续了?
…………
也许,对方只是有ta自己的情绪,想要有ta自己的时间、空间而已,与你无关。而你能做的就是做你自己,并且允许他人做ta自己。
在不危害、妨碍别人的前提下,做自己,不是为了去满足别人、取悦别人,而是满足自己,取悦自己,提升幸福感。
所以,少去破坏,安静不动。时光荏苒,有风,有雨,也有彩虹,阳光一直在吧。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它,看见它,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