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双》:吹爆的演技也救不了强行被缩小的格局
看过不少结尾处强行上价值、强行升华主题的片子,但很少看到强行自缩格局的片子。
尤其是对一部好电影来说,这种情况似乎根本不应该存在。很可惜,最近的一部好电影——《无双》,就是这样一部结尾处强行缩格局的片子。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怀疑:导演这么做,纯粹为了过审。(笑脸.jpg)
1
进影院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犯罪动作片;看到一部分的时候觉得大概是犯罪喜剧片;看到最后恍然大悟:这特么居然是个爱情片!?
由郭天王饰演的主角李问,制假钞专家,完美犯罪故事设计者。但就是这样一个算准了所有事情,看似完全掌握着自己人生的人,最后却被自己一手制造“假女友”炸死。而促使假女友做出如此行为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得不到真情,那就用共死让两人能永远在一起。所以,这片子是在说李问做得最大的假货,不是美钞,而是自己的假女友——秀清版的阮文。
再矫情一点说:害死李问的不是假钞,而是假爱情。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呼应这么个主题,影片结尾真阮文那一句:“他住在我隔壁。”点明李问从头到尾都是臆想爱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情……
而我分明记得,在影片的一开始,李问从画假画到制假钞,与发哥的那段对话,为的是一场自我救赎,是让自己的人生有所价值。所以,当看到影片最后那一刻时,我觉得自己脸非常疼……我为自己一开始的过度解读感觉羞愧,感到莫名讽刺:去你的自我救赎,人生不过是一场爱情游戏!
当然,这里丝毫没有诋毁爱情片的意思,也无意说爱情片格局就小。爱情很伟大,爱情片也可以很伟大。但放在这个片子里,它就不是这个路数!
2
本来从李问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例如,任何一个人,只要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那么他就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人会因为欲望无限挖掘自身潜力,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有很多活法儿,除了选择安稳弱怂平平安安一辈子,也可以胆大冒险刺激一生……再例如,对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是不是只有死亡是最大的惩罚?……
当然,电影未必一定要给一个有关人生的意义,但最起码,它应该让人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任何一种人生都该是有意义的,人生的任何一种选择都该是有意义的,而且,这种意义无关对错,只和经历有关。尤其是在这部片子中,做了那么多有关自我救赎、有关坚持自我、有关人生选择的铺垫,最后却都没用上……
有人说李问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人格分裂,谈什么自我救赎。真的吗?真正的人格分裂在本我时是记不清自己在非我时做过什么的。但是很可惜,片子的最后,郭天王的每一个表现都在告诉观众:他不是人格分裂,他清楚自己的所有行为,他是一个再清醒不过的正常人。
所以片子看完之后,总有一种被打脸的感觉,闷地说不出话来,只觉得压抑和烦躁。这部片子的结尾,很容易让人丧气地觉得:人最好的一生,就应该是认命,是平平静静乖乖过完这一生。这真是一种糟糕的感觉。
有不少外国电影里,总有一名一个耄耋老人在若干年后回忆起的不堪的年轻往事,或悔或愧或可笑或自豪,无论故事有多么悲壮凄凉,可在所有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后,老人平静的叙述里多少夹杂些温暖和阳光,令人感觉,无论何时心头总还有阳光照拂的一块儿。可《无双》,难得地避开了大部分可以温暖人心的部分。(感谢张静初前前后后的眼泪,全片所有的暖点都在那里面了。只可惜,这些暖点与全片故事没什么太多关系。)
也有不少犯罪片,完美犯罪者或主动伏法或自我了结,骄傲的人总是不愿将自己的生命交予他人之手。自由是他们唯一的追求;自愿是行事的唯一准则。而像《无双》中李问一般,死得如此窝囊的主角,实在太少见了,这一般是各种正能量电影中反派才会有的死法儿。所以这种死法,放在这部片子里,放在主角李问身上,真的,实在太草率、太讽刺了……
3
当然,如果你问我,这部片到底值不值得看。
我还是要老老实实回答:值得。
首先必须承认,《无双》是近年来最好的港片之一(其实我个人觉得就是最好)。抛去结尾,故事情节设计饱满,全片节奏紧凑,观影感受很不错。
而且演员的演技没得挑。发哥发挥稳定,郭天王和张静初各自有几场戏都奉献出了炸裂版的演技和最真实的美感。例如郭天王烧画时眼神中埋下的所有故事的伏笔,就很值得一品;张静初无奈的事后烟那一幕,也是真能美到人心里去。简言之,就算是买票纯去看演员演技,也能值回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