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学习笔记:潜意识、角色化
梁宁在《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一节中举了一个正确的用户研究场景例子,Sony在推出Boomboxes音箱时,召集一群人去讨论新产品的颜色,在黑色和黄色之间选择,最终得出结论是消费者应该倾向于黄色。
讨论结束之后,告诉大家可以拿走一个音箱作为回报,结果大家都拿了黑色。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我认为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 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这个很有意思。虽然这一节讲的主要内容是潜意识,之后在《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一节中才提到角色化。
可是我很喜欢把这两节的内容连在一起思考。这个例子中提到的内容,正是人在把自己代入到某个角色之后所做出的选择。而产品则想顺应人的潜意识,也就是”去角色化“之后的选择。
所以”角色化“和”潜意识“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的存在,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梁宁提到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角色化教育,这一刻我有种释然的感觉。
因为从小我就被父母、师长教育要做个好孩子,好学生,长大以后要做个好员工……我也接受了这个观念,觉得做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就一定有好的回报,等等。可是后来才发现许多和自己当初的认知相违背的情况,却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它们只是角色而已。
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 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被管理。
因此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什么只是单纯的做“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可能并不能换来自己希望的某些结果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多读书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而不能仅仅依赖角色化教育系统教会自己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