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阳明心学与稻盛哲学有感
最近感恩之心愈发强烈,不知是哪来的福报,让我在创业两年,34岁时,就有幸接触到并深信不疑的学习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学习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的这几个月,给我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心性的提高,家庭也更幸福了,身边的事业伙伴也在飞速成长,感谢感恩!
想在企业中践行稻盛哲学,实现全员物心幸福并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如此宏大的目标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不不必说,除了每日精进学习稻盛哲学落实稻盛实学外,必须要理解其出处-阳明心学。以便于我们能更好的古为今用。
当然,如果想深入的学习阳明先生思想,其著作《传习录》《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书籍的精读必不可少。
阳明心学与稻盛哲学都是大智慧,致良知与作为人何谓正确?一个古语,一个大白话。其实一切都最终归于道,无论是什么,他们的源也都是道,起于道。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终,又归于道。道法相同,万法归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悟出了事物的本质:就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驱动现象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这个道,就是良知。
阳明先生悟道的良知是人的共性,人人具备。而普通人和圣人的差别就在普通人不知道,良知是谁,而圣人却知道良知是谁,并且还在用良知来指导行为。这就是知行合一。所谓心静如水,良知清澈,自能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阳明先生,通过唤醒山贼的良知,把他们变为良民。而稻盛先生,也悟出了这个道理,拯救日航的过程中,通过激发32,000名日航员工的良知,短短一年,就把世界航空界最差的公司变成了一个最好的公司。
回到自身,我们不仅要学习何为良知,同时要通过闻思修来激发自己的良知,提高心性,知行合一,从而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也知道何为良知,并且激发其良知。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满街皆圣人的理想,将变为现实,这个社会,将会变得如天堂般美好。
关于阳明心学
说起先贤阳明先生,在其大悟前,已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实践,积极求道探索真理的经验,同时他还遍历政治军事文章,诗词,道教,佛教乃至指挥劳工建筑等方面的书籍。这些经历以及学识为他今后的悟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阳明先生抵达龙场之后,经历困苦重重,任何一苦都是致命的打击。到此时阳明先生已将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了,但对于生死一时尚未了断。孟子的话用在此时的阳明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佛家有言:所有的苦难,都可能是伪装的福报。阳明先生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突然悟道:人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比如生死之念还在心中缠绕,就可能沉溺于痛苦而难以自拔,相反,无论处于多么艰难的环境,一旦摆脱荣辱得失乃至生死等一切私欲的束缚,精神获得解放,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事物的真相就会呈现。
而事物的真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也就是阳明先生后来所处的“洒然”的状态不是向外寻找,而是向内求。它不在别处,而是在人的本性之中。他就是人本性中的良知,摆脱了得失,荣辱,生死等等私欲束缚的良知,原来就是那个圣人之道。
这让我们知道了,只要遵循并发扬心中的这份良知,所有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实在不须外面添一分,这即是天道。这也是佛家中去除我执的过程。感恩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家,为后世留下这精神愧宝。
关于稻盛哲学
从稻盛先生的家境父母以及成长经历来看,稻盛先生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只不过是平常人。
但稻盛先生通过工作中的修炼,在复杂的商业社会中,悟出了一套摒弃私欲的利他哲学。这与阳明先生书香门第的背景以及后来的龙场悟道他有着区别却同样悟道。
为什么在读书之前,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这种真理的存在呢?人人皆为圣人,人人皆为佛陀,有的人自己能悟道,他属于极少数,也就是我们后来被称之为圣贤之人。而大部分人需要不停的通过读书以及事上磨练才能悟道,当然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并不是所有人读书之后,懂得道理之后就能悟道,能去除贪嗔痴慢疑也属于少数。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比例会逐渐上升,至少身边大部分人,已经开始明白人生不是享乐福地,而是修行的道场。我想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回到稻盛先生,他通过工作中的磨练以及思考,悟出:心纯见真,清澈纯粹的心灵,可以看见事物的真相。而充满利己的心目中只能看到复杂的真相,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才能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观察和认识事物,被私利私欲弄得混浊的心目里,再简单的问题看起来也非常的复杂。
此时稻盛先生并没有读过阳明心学,确与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的哲学思想如出一辙。
稻盛把科学灵感的闪现,同自己心灵的状态相联系,这就是哲学的灵感,他抓住这种灵感。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研究,感觉到某种人生观在心里萌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阳明先生从政治实践走进了哲学,稻盛先生从科学实验走进了哲学,这是殊途同归。这种哲学境界乃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境界。
关于我们
而你我皆为平凡人,我们能做什么呢?唯有读书思考笃行,唯有闻后思,思后修,人生修行路,不会一帆风顺,让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