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思考的赘语
我们对于很多事往往不太深究,强调模糊化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这种处理,体现在审美、文化、处事、思想等很多方面。这就让中国人的思维总是浅尝辄止。这就如一个农民在土地的表层,种下种子,然后静等自然造化的发生。
事实上,就是因为这种顺应自然,不深究道理,或者对于哲理、规律等采模糊化的处理办法,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化生态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草木一般繁荣了一季又一季。
道理与规律一直在管控者这个世界,大自然的运行一直要恪守规律。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这个自然生态不是人力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正是因为接受了这个宿命,所以我们乐于顺应自然,乐于不问道理,乐于糊涂一点,乐于听天由命。
近代中国全面输入自然科学思想,尤其是在教育上全面西化,套用了所谓教育体系,实施分科教育。在学科内容上也实现了全面接受,以为这是科学规律。这种二传的三传的知识学习固然是便捷的,可是这也是一种思维固化,即不需要我们的去发现。至今,这个世界上支撑起来世界知识体系的发现,属于中国人的不多。这与中国人在四维上被固化,缺乏思维往深处探索的意识与习惯有关系。
你与国人就某个问题的讨论,他们还是热衷于这种讨论的,只是他们习惯于告诉你,大家都这么说,你是错的。其潜在意识就是,只要背离大众普遍认知,你的思维轨迹就是错误的,你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错误的。这种顺应性,体现在大众思维是被固化的,固化的思维又塑造了一个建立共同认同的文化环境。个体在这个文化环境里,任何独立性的,差异性的,个性化的思考,以及他们希望的创新都不会发生。
我是做教育的,做了几十年,快终结这一段使命了。在这一个时间段,我所做的事其实就是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基于此,特别需要改进教师的思想,引导他们按照科学的专业化的要求改进思维,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可是,在这个布道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惑就在于,大多数人是安于上一节课,教一本书,这么循环往复生活的。他们甚少思考,这本书的内容预设有问题吗,我是否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所需增加内容,我为什么要如此重复别人的做法,这个做法的道理是什么。等等。
举一个例子吧。说事容易引发思考。有一个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我们读过,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也在教这篇课文。近日一个八岁的孩子,他读书后问:为什么文章开头说天很热,热到大地上所有的水都被蒸干了,后面却写后羿为了射日,不辞辛苦,要艰难跋涉,“趟过了九十九条河”。这课文的说法前后不是矛盾的吗?这是个简单的事理逻辑。把这个简单的问题交给大众讨论,然后还要请教专家。所有方面的回应都是这要考证,要专家论证。
这时这事我们才明白,原来我们的思维,大人思维和专家思维,还不如一个八岁孩子深入,我们还不如一个孩子会思考,有思考能力。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