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本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更文1200字合集

文娱产业的兴与衰

2023-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舒同学

近期,各种大型,露天的文娱活动又兴盛起来了,除了影院外,最令人热情洋溢的当属各大演唱会相继开场。

各个年龄层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手与歌曲,从张信哲,任贤齐到五月天,周杰伦,新生代的鹿晗,华晨宇。当然,一些国外的歌手也开始了世界巡演。

三年的沉寂,文娱市场需要重新激活,艺人们也开始整活,双向奔赴怎会不好。平日里音乐听的不多,也不少。

看了一下我手机里是音乐,多半还是经典的歌曲,也有不少流行音乐和民谣。不能忽视的一点,常听曲目中的歌好些依旧和中学那会高度重叠。

怀旧是一方面,经典永流传,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的音乐风格,样式远比中学那会儿可选择性大多了,可能够经过时间的淘洗,留存下来的并不多。

大多是快销歌,口水歌,昙花一现也不过如此。新生代中,好像也没有特别能够让人记住名字的歌手。出现这种现象并非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原因,总离不开整体的社会氛围。

急遽变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只要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也就掌握了流量密码。静心去创作一首好歌费时又耗力,坐着就能挣的钱为何要站着挣。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了。近几年的选秀节目,造出的新星一波接一波,好似流水线上批量生产般,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就异常地快。

大多数新星也只能在出道这一两年里以各种方式将自己的知名度打出去,退一步讲,也就是运用现有的资源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火速出歌,出专辑,开演唱会。这种急功近利下诞生的歌曲,可想而知,受众也一般仅限于狂热的粉丝群体。

音乐是一方面,当然也涉及影视,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文娱活动。一谈到文娱方面,香港总是离不开。歌曲方面有邓丽君,四大天王,梅艳芳,王菲,陈奕迅…影视方面有成龙,周星驰,梁朝伟,张曼玉,张国荣,林青霞…

那一代,不论是歌手还是演员,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刚结束的上影节,刘德华,成龙,周润发早已花甲之年,各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质感还是令人惊艳,发哥还晒出了自己在外滩日常跑步的照片。

当然,文娱产业的发展总离不开经济的支持,香港从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开始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天王巨星出生的年份与之大致契合。

近些年,大陆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香港的发展步调明显缓多了。大家应该也感觉到了,对香港文娱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鼎盛时期。新生代新星中,大陆的文娱产业正值发展的盛年期。

可总体的情况呢?其实还是挺令人失望的。演员的天价片酬不说,要演技也没演技。可人家有流量,流量带来资本。在资本的加持下,新星们似乎都忘乎所以了。

演唱会假唱,片场甩大牌,整部剧只露个脸,其余由替身完成…新星塌房的速度比川剧变脸还快,真的是惨不忍睹。

另一方面呢?好演员无戏可演,也就在中国戏曲大会上出现了何赛飞怒斥行业现状的场面。

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可总有人年轻。这几年,影视圈的环境还是有向好的方向发展。毕竟,新星一批一批的被制造,没有内涵的花瓶随时都会被取代。

靠着流量一次又一次收割韭菜,时间久了,审美疲劳,好些人也不买账了,谁也不是人傻钱多的主儿。吃饱了,喝足了,精神层面上总得来点慰藉,精神负担怕是谁也承受不住。

当前,要是让大家说出几部爆火的剧,《人世间》,《漫长的季节》,《狂飙》…能够很明显看到剧中真的都是演员,而非明星。演员所带来的流量并不比新星差,观众的鉴赏能力还是能够让人信服的。

目前很多影视作品,明显减少了只有流量而无演技的新星的使用。只有当整个社会形成某种共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还是能够改善的。

近期《消失的他》爆火,朱一龙的演技确实值得称赞。新生代中,张子风在今年的上影节荣获华表影后,也是最年轻的影后。男星中,易烊千玺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对于影视行业的发展,还是愿意抱着良好的心态去期盼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