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育心亲子教育亲子教育

养育手记(16)小孩是大人的一面镜子

2021-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倩2020

周末参加朋友组织的饭局,席间一个朋友的小孩子吵闹,朋友拿出手机播放动画片。

小朋友立马安静,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手机,饭喂到嘴里,他的嘴巴就机械地动一下。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对待“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刷牙”“哭着要吃冰的东西”这类“不配合的事情”,我和队友的反应不同。

队友多是把小朋友拎到门外,让她“哭好了再进来”。我有时温柔地哄着小朋友,有时烦躁地凶她几句,然后会自责,怕影响小朋友安全感的建立。队友则毫无这方面的心理负担,觉得小朋友嘛,凶她几句没什么关系,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养育观念和方式,折射出最真实的自己。队友随性而为,依照下意识的反应对待小朋友,我容易想得比较多,依赖学习和自省,又在不同的方式之间摇摆不定,这恰好也是我们在性格上的差异。


我们这样不同的养育观念和方式又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我们各自父母的影响。

我父母从来没有对我动过手,凶我的次数都非常少。队友则是在严格管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吼凶根本就不算一个事。我们做了父母之后,下意识的养育方式也由此而来。

小孩子让大人进一步看清自己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

我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多,我的心事不太会跟他们说,他们的难事也通常不会告诉我,我觉得这是个遗憾,所以我很期望将来我的小孩长大了,我和她之间的关系能亲密一些,能更像朋友。


我和一个朋友在养育上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我没有买电视,一为保护视力,二为身体发展,三为智力发展,觉得大可不必看电视。朋友则不以为然,她家小孩子每天都看电视,吃饭时看,无聊时看,大人要打麻将无暇顾忌他时也是电视陪伴他。

不光是看不看电视这件事,其他的很多事也折射了我们俩不同的性格:我习惯想未来,更紧张,她习惯即时行乐,更放松。

我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相比一群人聚会,我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但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扩大圈子,与人交流,参加活动,这是我内心另一个小人的声音,原来我一直没有真正接纳内敛的自己,我还是倾向于相信外向活跃的人有更多机会,我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热情活泼的人。

小孩子让我更能看到我性格里的东西

小孩子面前,你展现的是最真实的模样

譬如孩子刷牙时不配合,你的吼叫反射出那个心中有火、耐心不足的自己,你的平静应对反射出你对自己有信心,你不害怕小孩子的不按常理出牌,你知道你是有办法的。

同样是面对小孩子有些吵闹,如果今天心情不错,可能会想,这是小孩子的天性,我没有读懂他的需求;如果今天状态不佳,心里的火一下就涌上来了。

而如果你没有调适情绪的能力,你不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小孩子很可能情绪也不稳定,有时很乖巧,有时非常吵闹。


“性相近”而“习相远”的原因离不开父母在其中起的作用,哪怕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性格中的一些东西又何尝不是因为亲情的缺失。

人们常用“书香世家”“军人世家”“医生世家”等词介绍一个人的出身,这也可看出家庭氛围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中,内化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反映在他的言行举止之间。

一个从来不看书的父母,要求孩子多看书是没有说服力的;一个常把书捧在手里的父母,他的孩子自然更能觉察到“书是好东西”,并同样乐在其中。

有什么样的父母,通常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下次,当现实中的孩子不是你理想中的那个孩子时,父母不妨先反观自身,现实中的孩子身上有你的影子,而理想中的孩子是你内心也想要成为的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