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阳 11
少知向大公调问了三个问题,结束了则阳篇。
问题一:接上一个关于丘里的问题,是不是丘里就是道?
问题二:万物起源于何处?
问题三:季真的莫为理论,和接子的或使理论,哪个是正确的?
基本上这三个问题都是千古难题,到现在也是无解的,我们相比几千年前的祖先们,能够多点认识的也只是把物体做了有机无机分类,分解成元素,原子,电子,分子,质子……细分成不同学科,用数学的方法来尝试更精确地计算世界,取代人类含糊的语言。
看道家的回答。
何为道?道是囊括无穷的宇宙的概念。无论宇宙多大,道就是可以包容。那么,丘里,天地,阴阳等等都是道中的一个小小元素而已。
万物如何起源?相比西方物种起源的研究,在春秋时期,我们没有拿出实物拆了细分,直接从宏观上理解:阴阳,四时,雌雄,安危,祸福,聚散……相互作用,循环往复,我们可以记录这些规律,可是我们所知道的太少了。因此,体察大道的人,不追逐消亡不探究源起,知止。
理论之间的争议,哪个更为客观?鸡鸣狗叫而已。莫为说万物始于虚无,或使说万物源于相互支持。有名有实,是物体存在表现,无名无实,事物存在没有界限。如果我们只站在一个参考系来描述世界,就偏执了。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因此,道家倡导:韬光养晦。我们言语有极限,而道是无极的。
道是一种哲学,解释科学不能解释的。道是一门心经,教我们释怀,不要被自己片面的思维牵绊。
文: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挢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挢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少知曰:“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