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

2023-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欧阳木木

宋真宗真是胆小鬼吗

主讲:姜鹏

       今天咱们来讲宋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澶渊之盟。我们在中学历史里面大家应该学到过,在今天河南濮阳这个地方,当时在宋代它有一个称呼叫做澶州,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黄河渡口。这个事情发生在宋代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继位以后不久,甚至可以说是宋真宗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个地方宋军和辽军产生了一次军事上的对峙,结果是宋朝和辽朝签订了一个盟约,因为在澶州,而且是黄河的重要渡口,所以称为澶渊。这个盟约它是签订在公元1004年的年初,辽宋双方的军事对峙,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是发生在公元1003年。

         讲起这一段历史事件,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他就有两个印象。

         第一,就是当时皇帝宋真宗是相当的胆小懦弱。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宋史或者和宋代相关的一些史料,大家注意我说的是宋史,而不是野史小说网络上随便查查那种。

        即便在宋史里面也告诉我们宋真宗是一个胆小的家伙,比如说宋史里面有这么一段讲到辽军快打过来了,当时宋朝的首都是在开封,那你想如果说是辽军打到了河南濮阳,也就是咱们刚才讲的叫澶州这个地方的话,他离开封就已经很近了,这个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各怀鬼胎,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讲,有很多奸臣没有一个站出来为国分忧,没有一个支持宋真宗勇敢的去抵抗敌人入侵的这么一个栋梁大臣。

       心怀鬼胎的有一个叫王钦若的人,一个叫陈尧叟的人,王钦若和陈尧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建议宋真宗咱们快逃,形势太危急了。他们的分歧是对往哪里逃意见不一致。王钦若自己是南京人,当时叫金陵,他就跟皇帝说咱们跑到金陵去,陈尧叟是四川人,就跟皇帝说咱们跑到四川去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刚才不是说缺乏这种栋梁之材,虽然缺乏,但是还会冒出来一个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寇准。

       这个时候寇准就站出来了,说你们两个都在建议什么?他的性格是非常直率刚烈的,寇准就直接的向宋真宗建议,说如果有人建议你逃走,不管是往哪里逃,我都建议把他们给杀了,杀了祭我们的军旗。

       现在敌人都打到我们家门口了,你作为皇帝,江山社稷不要灰溜溜的逃走,弃祖宗的天下和老百姓于不顾,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天下百姓吗?你一逃我们这边不就是人心崩溃了吗?那是不战自溃对不对?天下没有了,江山社稷没有了,老百姓都成了敌军的俘虏,你往哪里逃?你逃到哪里才能够保住你皇帝的身份?他的意思就是说你无论往哪里逃,最后你都会失去天下。所以逃跑它是一个愚蠢的策略。

       那么这个故事我们看在宋史里面,在正史里面它是有记载的,经常就有历史学家,不是历史小说家啊,是历史学家,用这个故事来表明宋真宗这个人他非常的怯懦,同时也塑造了寇准这样的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

       最后能够在澶渊之盟当中,在整个之前的军事行动过程当中,对于辽军取得一定的优势。历史书上说就是寇准这个人的功劳,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是靠不住的,因为咱们今天看历史你一定要小心,我一直强调不是你拿了一本史书看了两个故事就知道历史了。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写作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严谨,古代的历史书里面本身有很多故事就已经被戏剧化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不是科班出身的,网络上有一些大v他觉得自己能看得懂几本史书,讲两个历史故事,也能够跟大家分享历史了,也能够来讲历史了,纯粹是瞎扯。

        一个故事,我们怎么看得出来它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么这里面有很复杂的研究程序,你要懂得去辨伪,你要在这个故事当中找出破绽,那需要有大量的其他的史料来支撑。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当时朝廷决策的时候,提议宋真宗逃到金陵,也就是逃到南京去的王钦若,这个人根本不在开封,而是坐镇在大名府,关于大名府在整个宋辽对视过程当中,在大名府发生的事情,咱们待会是会讲到的,所以这个人物根本不在现场,怎么会有这样的场景发生,这是第一个,这个故事是假的。

       关于寇准这个人物在这件事情上也被戏剧化了。很多关于寇准在这一次辽宋战争过程当中,他所发挥的作用,关于它的故事也是假的,我们待会讲到了就一一的再来辨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讲起澶渊之盟,很多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脑子里面可能就有中学历史老师,或者说是平时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文章留给你的印象,觉得这是城下之盟,对于宋朝来说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观点对不对?我们也需要进行辨析,所以接下来咱们讲澶渊之盟,可能是需要用两讲的篇幅才能够把它给讲完整。

       那么我们的一个重点,我就想围绕这两个问题,一恢复历史的真相,事实的真相,尤其是围绕着宋真宗是不是个胆小鬼,寇准是不是在澶渊之盟过程当中帮助宋朝取得优势的,或者说是取得一定胜利的核心人物关键人物啊,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理清事实的基础上面,咱们要评价澶渊之盟,是不是像我刚才说的,按照通常的说法,它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是不是这么回事情?那么这一讲咱们先来做第一个工作,先来捋清一部分的事实。

       我们之前讲在宋太宗时期,曾经和辽朝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宋太宗两次北伐,但是都是失败的。那么由于双方都无力吞并对方,所以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在宋太宗统治的后期是告一段落,暂时消歇了。那么在宋真宗继位以后,双方大规模的战争不再发生小规模的冲突,事实上是时有不断的发生。

        宋真宗是公元997年继位的,这一年宋太宗去世,那么到第二年公元998年,宋真宗改年号叫咸平元年,到了宋真宗这个时代,首先他面临着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宋朝开国以来的这些数老将们,比如说跟着他的伯父,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的老将,在他父亲宋太宗时期负责北汉,甚至是主持和辽朝战争的这些老将们,到了宋真宗继位以后,都是速降凋零,死的死老的老。

          所以就意味着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以后,和辽朝之间的战争形势,它一定会发生某种意义上的变化。

        我们刚才讲,虽然宋太宗的后期和宋真宗继位之初,双方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小规模的冲突时又不断。那么这里面我们举几个例子,首先是咸平二年,这一年辽宋之间发生了一次遂城之战,由于宋朝戍将凋零,没有人手,所以遂城之战是被辽军占了便宜。那么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宋真宗当年冬天就决定要亲征,所以我们大家注意,我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已经在帮助你破除印象当中认为宋真宗是胆小鬼的这么一个认知了。

        你看在他继位不久和辽朝边境和辽朝之间的战争,宋朝失利以后,他就马上决定要亲征。

       那么在亲征的过程当中,宋军在裴村这个地方遇到了辽军,被辽军打败,有一位重要的将领叫康保裔,在这一场战争当中战殁殉国,然后又在河北墨州这个地方,宋辽两军再一次发生冲突,宋军获胜,扳回一局,稳定了边境,宋真宗班师回朝,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出现寇准,宋真宗自己就决定要亲征了。

       你看看他像是一个胆小的人,到第二年咸平三年,这一年非常好记,就公元的1000年,这一年宋辽两国又发生了一次羊山之战,这一战宋朝是占有先机,在这一战当中就有历史演绎小说,杨家将里面的一些人物,我们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说了,历史是历史,那么这一次宋朝有两位将军都姓杨,其中有一位其实他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杨家将里面的人物,但是被小说家这个移花接木,一到杨家将的故事里面来了,很巧他也姓杨,那么两位姓杨的将军在羊山之战当中围歼了辽朝的精锐部队铁林军获得大胜,所以宋真宗得到战报以后非常的高兴。

       宋真宗是在冬天出生的,他的生日是农历12月14,所以12月14,宋朝叫承天节,也就是宋真宗的生日。怎么过生日?宋真宗得到捷报以后很开心,就在宫廷后庭里面阅兵,然后宴请大臣,大家比射箭,这些所有的行为都表现出宋真宗其实时时刻刻的记住自己跟辽朝之间是避免不了会有冲突的。而且一直从自己的状态当中,虽然他生日射个箭,跟整个战争的胜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是他的一种态度。

 到了咸平6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叫望都之战。

        在这次战役当中,宋朝大败,宋真宗非常信任的一位将领叫王继忠,在这一次战争当中被俘虏了,他其实没有死是被俘虏,但是消息传回来的时候稍微发生了一点差错,传情报的人是误以为王继忠已经战死了,宋真宗非常伤心,因为王继忠是他很信任的一个将领,事实上他没有死,后来被辽军俘虏以后,王继忠在契丹生活下来,而且后来在澶渊之盟过程当中为双方传递消息,使辽宋双方从战争状态恢复到和平状态,王继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有学者推测王继忠就是杨家将演绎小说里面杨四郎的原型,因为在杨家将的故事里面,杨四郎也是战败被俘,传说是死了,其实没有死,而且在小说演义里面更加的戏剧化,被招了驸马了等等。望都之败,对于宋真宗来说,这是让他睡不着觉的一件事情。

        当时有一位擅长于观看天文星象的一个人物名字叫张敏,他跟宋真宗说,天道利客,先起者胜,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如果辽朝跟宋朝之间不可避免的有一战,张敏建议宋真宗先下手为强,先把战火烧到辽朝境内,你先起兵打到他境内,因为天象来看,天道利客,也就是说客场作战者有利。

        那么宋真宗当时就想主动地向辽朝发起进攻,结果被一些稳重的老臣们给摁住了,说这个事情太冒险了,老臣们总是有理由的,说你看你爹北伐了两次都是以大败告终,而且使得当时宋朝的精锐损失殆尽,对吧?现在你又要去主动的挑起战争,老臣们觉得恐怕不行。好,那么宋朝这边因为老臣们的反对耽误了起兵,你想天象你会看,辽朝的人也会看,结果辽朝那边也有懂星象的。

       看完之后跟辽朝的萧太后说,天道利客,先起者胜,萧太后想我们先起兵,而且积极主动的出击,把战火烧到了宋朝境内。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宋真宗是极其懊悔,觉得这帮老家伙要是不听他们的就好了。但是现在没办法,人家既然已经起兵了,就怎么样,你就只能应对,所以接下来就是发生了1003年的这一次规模巨大的辽宋两国之间的战争。

       当时辽国的萧太后我们之前介绍过名字叫萧绰和小皇帝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南下进入到宋朝境内,但是进展可以说是非常的不顺利。

       辽军当时花了很大的气力去攻打鄞州,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河北河涧县这个地方,这一站在当时来说非常有名,宋军这边守得非常艰难,但是宋军之兵因为他的军事技术比较先进,武器比较先进,然后辽朝这边人多势众,20万大军当中至少有一半有10万大军在围攻鄞州,所以守着这一方很艰难,攻的这一方也非常艰难,每天城头上面可以说是箭如雨下,当时宋军在鄞州城上面挂了一些木牌,用来挡辽军射过来的箭,一块小小的几寸的木板上面,居然可以有100多个箭头。

       你想想这一仗打得有多艰难,但是宋军是非常了不起的,经过他们艰苦的反击, 最后的战果是辽军围攻宁州的10万大军,被击毙了3万,30%的死亡率,然后有6万是受伤。  也就是说这10万人的队伍,几乎他的战斗力就被鄞州的守军给瓦解掉了,所以萧太后他意识到你再这么打下去恐怕是不行,因为辽军他们游牧民族擅长于野战,坐在战马上面驰骋左右开弓,这是他们的强项,攻城掠地,攻城战不是他们的强项,萧太后很聪明,所以他马上转变了战略,不和宋军硬碰硬,就在你防守力量非常强大的地方,我绕开你,所以就绕过了河北的一些重镇,直接来到哪里直接就来到了澶州,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河南濮阳,你看这个地图,你就会发现濮阳距离北宋的都城开封是非常近了,所以这个形势对于宋朝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这里面又回到咱们这一讲,刚开始讲的宋真宗想逃走,寇准不让他走等等,这个都是不可信的故事。

        因为当时辽军打过来的时候已经是9月份了,而宋真宗亲征11月就已经亲征了,你不要小看这中间好像是隔着两个月时间,是不是宋真宗在磨蹭?绝不是。为什么?因为你想皇帝要亲征,部队要召集,战略要周密的策划,对不对?这个过程当中谁跟着皇帝亲征,谁留在开封管理正常的国家政务,前线如果胜利了,接下来怎么办?如果失败了接下来怎么办?还有一个军事常识叫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你还要征集粮草,要将士们要准备装束,所以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御驾亲征来说,其实并不过分,不夸张,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肯定是要的。

       为什么咱们说寇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不可能发挥过多的作用。首先第一点你要知道寇准在当时的确是宰相,但是他不是首相,他是副相。当时的首相是谁?当时的首相是毕世安,力主宋真宗亲征的毕世安就是非常重要的首相,而且宋真宗本人也是希望亲征我们之前讲过几年前他就曾经亲征过对吧?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看史书上有一个为了夸大寇准的作用编出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它是这么说的,说寇准他觉得宋真宗这个人的性格很懦弱,为了逼宋真宗去勇敢的面对他做了一个事情,什么事情就是前线告急的书信,一一封的往中央送,寇准居然把他们都扣押下来了,不给皇帝看,等到积累的特别多,而且辽军真的已经打到澶渊,家门口,皇帝想逃都来不及的时候,他才把这些信全拿出来给宋真宗看,宋真宗看了吓一跳,那么寇准就说现在没办法了,你想逃也逃不了了,咱们只能是亲征了。

        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是在寇准的策划和他的压力之下,宋真宗才决定要御驾亲征,这个故事完全是不靠谱的,不可信。

       为什么?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宰相是不管军政的,所以前线有紧急的军事情报,它不是送到寇准所在的这个宰相衙门,宋朝的宰相衙门叫中书门下,不是送到这里,而是送到哪里,而是送到枢密院,枢密院才是宋朝的军政衙门,军政首席长官是枢密院长官,所以第一个知道的一定不是寇准,而是枢密院的长官。

       那么枢密院向皇帝汇报,他肯定也会知会宰相,也会去报告中书门下的宰相们有这个事情,这个肯定是会有。

        但是我刚才讲了,当时的宰相首相是毕士安,副相才是寇准,所以这么大的国家大事紧急军情不可能像宋史里面讲的如此儿戏。寇准说想羁押就羁押,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跟大家说你要看历史,如果你不懂制度,不懂当时的官僚运作体系,你就没有办法发现这些矛盾,你就被这些戏剧化的故事带歪了,你以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其实根本不是的。

       那么我们之前的一个背景和宋真宗亲征澶渊跟大家做了一个相关的交代,因为时间关系咱们这一讲不能多讲了。接下来在澶渊之战过程当中,还有哪一些比较重要的事实,以及最后双方是如何谈和的?我们就放到下一讲,继续来和大家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