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物化的婚礼,没有了神秘、神圣和庄重
我在十多岁的时候,对婚礼充满着好奇和神秘,凡是亲戚邻居家有娶媳妇的,都很兴奋,貌似比新郎官还要幸福好几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婚礼还比较传统,新娘子乘坐着大红花轿,被四个或八个壮汉,用肩膀一路抬来,到新郎家门口,履行一系列程序之后,新郎把蒙着红盖头的新娘,从花轿上小心翼翼地搀扶下来,横着抱在怀里,沿着红布或芦苇席子铺就的专用通道,款款而行,来到厅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以后,再由新郎搀扶着,进入洞房。
婚礼喜宴结束之后的夜晚,急不可耐的新郎,才可以把新娘变成自己的媳妇。在这之前,如果一对新人提前预支了新婚之夜才可以实现的快乐,会被指责为大逆不道,从而会领受到很多的白眼和唾沫星子。
六十年代晚期开始一直到七十年代,全国城乡大革文化命,大破四旧,大立四新,婚礼也极具时代特色,禁止新娘坐花轿,改为坐自行车后座,或者,改为坐在手扶拖拉机车厢,一路颠簸到婆家。之前的彩礼,必须送伟人著作,可以送农具、开水瓶、洗脸盆等,可以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禁止送传统习俗规定的三牲六畜之类的东西。婚礼上,不准放鞭炮,不准奏喜乐,只准大唱红色歌曲。在偏远地方,官方睁只眼闭只眼,民众可以举办简陋的婚宴,也可以闹闹新房。到了夜深人静时分,新郎官才能够进入洞房,才可以把新娘从姑娘变成媳妇。之前,是万万不可以的。否则,轻则被批斗,重则进牢房。
八十年代初,国门大开,久违的春风,扑面而来。婚礼的举办,也挣脱了束缚。新娘又可以坐花轿了,很快,花轿被四轮拖拉机或摩托车取代,四轮拖拉机或摩托车被双排座汽车取代,双排座汽车被面包车取代,面包车被小轿车取代,接着,小轿车,从普通到豪华,飞速升级。进入新世纪以来,豪华轿车,从不同品牌到单一品牌,从不同款式不同颜色,到统一款式同一颜色,进一步提高了档次和阵容。
2010年以后,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新娘子过门之前,新郎必须备好装璜一新的位于县城及其以上的小区房。在有的乡村,新郎除了在县城有小区房之外,在新郎自己的村庄也必须有两层以上的楼房。至于家具家电三金六银首饰等等,一律由新郎父母付钱,新娘点头批准,新郎才可以采购,或者,干脆折合成钱款总额,新郎父母一次性付给新郎,至于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候买,付款方一概无权过问。
至于新婚之夜的快乐,早就被提前若干年若干月预支过了。乃至到了大婚当日当夜,最大的收获不是把姑娘变成媳妇,不是把小伙变成自己丈夫,而是数钱数钱数钱,除了数钱还是数钱,数完了或者数累了,新郎和新娘,有的还会颠鸾倒凤一番,有的则直接呼呼大睡。至于穿越时空,延续几千年的新婚之夜的神圣、神秘、庄严、庄重和久久的期待或向往,早已被滚滚物欲,荡涤得无影无踪。
进化乎?蜕化乎?不得而知,也不敢妄言,只能留待未来的专家学者,去评判,去论辩,去唏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