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家庭暴力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我要从一切不公中,亲自夺回作为人的不可剥夺的尊严。”
比起我这几年的反复唠唠叨叨,几个点,一句话精辟总结到位。必须转。
“但不管是哪种暴力,无非都是权利的斗争。一场非理性的控制程度超限,就注定了一段关系的暴力程度。”——对,生活与相处,完全被对方拉入到一场权力的斗争中。非我所要。
关于为何我和他,哪怕我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却始终没法和他产生爱情,也点到了:真正独立的人需要空间和自由,懂得爱与被爱,而控制者不会给予真正的空间和自由,也不能正确回应独立者的爱,自然他们之间不会发生爱情。——人格变态者与人格独立者之间,永远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
(施暴者都有一种乐趣,把猎物抓住又放掉,再抓住的乐趣。越是明事理、谦和,越是可能被认定为猎物,如果再有一些善良,乃至天真、美丽,那是难逃被惦记、锁定了。今天,又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打压,混杂着逗引。或许,在他们看来,打压 就是逗引方式。不不,在他们看来,不是逗引,而是“真诚的建立一种关系、吸引对方的”一种方式,一种主要的、重要的方式。他们真是有太多共同点了。很会说漂亮话,起先很吸引人,时间久了仔细一琢磨,都是空洞无物的话,才发现原来是一副空洞无物的皮囊。动不动地向你施加情绪暴力,动不动指责、居高临下,在你接近承受的临界点时,他可以马上很敏锐地感觉到,出乎意料地摆出自我批判的态度,让你误以为以为他会改,让你忽略了“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而要找一个合适的人”的信条,让你突破自己的原则底线不断一次次试图原谅伤害自己的人,不断和他纠缠不断,让你耗费人生无数美好时光,让你的承受阈值不断在被拉高,最后才发现,原来在他,都不过是一场和你的游戏,不过是他的惺惺作态,他的内心和本质,是不会改的。入过一个坑,对同类的坑立马有了敏锐的辨识度,再入同样的坑,那是不可能了。同样的错误犯两次,那是对我智商的侮辱。————2020.1.4)
关于为何当初相处一年多,没有识别出他的暴力,没有识别出他进行人格控制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他在刻意隐藏,在生小孩之后,抚养照顾小孩的压力令矛盾爆发,他也彻底暴露(如果其他大事在前,比如买房,相信他也会暴露。可惜,我们是生小孩在前。而女性在生孩子上,是特别弱势的,生了孩子之后要想再分开,也是加大了很大难度和复杂度)。文章也点到了施暴者为什么难以识别:原因在于我们的感情中,总是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人性特质使然,而施暴者只是在一个范围值内超标了而已,就如控制、依赖、爱、重要、受宠、尊重这些字眼一样,每个人赋予的释义不同,自然也就感情不同。
我总觉得说不到对方心里去,说不到位,因此反复说。觉得这篇文章,极其精辟,惊叹感叹。或许其原因,是因为受众对象不同吧。我说话的受众对象是他,而他本身和我就是两种人,两个世界的人,观念差距极大,因此或许不是我向他阐释不够清晰了,而是他的蒙昧和原始,以及假装不懂、拒绝承认;我惊叹这篇文章写得好,是因为它的受众是我。
对这样的人,反复说,并无意义。对于这样的人生,离开,去过新的生活,才是最正确的。
不要把人生浪费在无意义的人和事上,这是我这些年最大的总结。
Ps:我的领导,我也嗅到了控制狂的味道。虽然尽量离权力中心远些,离他远些,但整个公司氛围让不少人是在“忍耐着”。巴菲特说,要为自己崇敬的人工作,他的专业度、他的见识、他的人格和修养,都能很好地引导你的事业和人生。这样令我崇敬的人,这样一份工作,一定有的。
这个公众号,也是关注很久了。虽然不奢望最终获得幸福,也没有加入它的会员,但,看着别人从困境出发,走向幸福,也欣慰。
“Strong people do not put others down. They lift them up.”
******** *********** ***********
Linda Hill 置顶
有心理和生理施暴和虐待倾向的人都是控制欲很强安全感很弱的人。他们在情感开始时会表现得无处不到,体贴入微来赢得对方以得到控制对方情感和依赖性,一旦觉得猎物已经到手,此时控制欲稍有不能满足或感觉控制地位受到威胁就会开始施暴。然后抱歉、忏悔,进一步心理控制受虐者,使其不选择离开,直到下一次施暴。还有就是心理操纵让受虐者感觉是自己的过错,自尊越来越低,完全心理依赖施暴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循环,心理学研究虐待控制的经典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施暴者如果没有没有干预治疗,自身心理也是不断恶化,安全感自尊心不断降低,失控感逐渐增强,以致有一天杀死受虐者。所以不要以你的生命安全去相信施虐者有一天会自动变好,不再对你施暴,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这些人很多是在童年时期有目睹家暴或被家暴过,属于危险人物,一定远离。还有就是这类人是需要特定目标的,选的人都是容易操纵,容易轻信的人,逐渐试探,逐渐逼近,看你能容忍、原谅多少。这些人都很聪明但是心理极度扭曲。
希望爱中的人能够观察你眼前的爱人是否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为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怎能保证你的安全和利益?如果有了孩子,不要以孩子作为留下来的理由,因为童年时期承受到暴力会造成孩子的一生的创伤,长大成为一个施暴或甘心受虐者的可能比常人高出多倍。所以孩子更是选择离开、积极寻求帮助的理由。
王顺顺
他会轻易举起拳头,也能马上跪下双膝——很多家暴的特点,极端
槑垚
虽然推文过了好几天了,但是看到了还是必须要回复。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文章,二十出头的时候我会少走很多弯路。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都可以很轻松的敲个键盘,谁叫你找这么个人,为什么偏偏打你,一个巴掌拍不响,渣男离开就好了……没勇气离开,一是对方心理暗示的压力,二是渣男缠,三是担心对家人造成伤害。曾经在第一次被打的时候求助同学,消失了躲在她家,结果被其他人兜兜转转告诉对方,找了回去,同学也不相信会真的打,以为是斗嘴怄气,轻易就把你出卖。身边没有正义感足够强势且无条件相信你的朋友,那七年的时光就是那么辛苦煎熬却飞快的耽误了。
现在自己生了女儿,我发誓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她无论深陷什么沼泽泥潭,都会深信妈妈会信她,会救她,会无条件的信任她。
(如果你遇到这些,你的父母 因为害怕承担协助抚养外孙女的辛苦 而把你往男方那边推,那么,就当自己是孤儿好了。)
宇芽被家暴,蒋劲夫被爆二次家暴,家庭暴力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原创: 张丹 幸福道 昨天
前两天网上疯传宇芽被家暴的视频,我也随手发在了我们单身的社群里,就有很多女孩子发来私信说,看了心疼,一个那么有才气、灵动的女孩子,为什么屡屡遭受家暴呢?到底该如何识别家暴男?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个咨询,丫丫和现在老公认识一年多了,刚开始认识的时候是异地恋,交往半年后男友不放心自己一个人在上海,就辞职来到了上海陪她,这让丫丫很感动。觉得为自己付出牺牲的男人不多,看来这个男人很重视自己,本来还有点犹豫的丫丫一下子掉进了爱情的蜜糖罐。两个人也是好的形影不离,但好景不长,男友开始怀疑丫丫对自己的忠诚,偶尔会翻看丫丫的手机,丫丫也没有当成一回事,偶尔也只是拌嘴两句,觉得没有什么。8月份的时候,丫丫跟他正式领了证,本以为会是甜蜜的开始。没想到在丫丫公司举办的答谢宴上,有一曾经暗恋自己的男生,表现的稍微殷勤了些,男友就部分青红皂白的人上去把人家给打了,这让丫丫颜面扫地。于是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中。咨询的前一天,男友竟然对自己动了手。美好的爱情变得支离破碎,YY很惋惜这些年的经历,但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从离婚的伤痛中久久不能走出,也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爱情会是家暴。
其实家暴男,真的没有什么征兆吗?根据咨询经验总结,关于暴力的归纳,除了动手打人的家庭暴力,还有一些是情绪暴力和性暴力,比如大家常说的冷暴力,性虐待。但不管是哪种暴力,无非都是权利的斗争。一场非理性的控制程度超限,就注定了一段关系的暴力程度。
都说嫁给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娶一个人也是娶回去一种生活方式。不管男人或者女人,不论哪种暴力都会给人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那么单身男女择偶时暴力如何辨别呢
施暴者的特质:
1、原生家庭中有一个暴力的父亲或母亲。
2、总喜欢用权利来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比如:不理你让你屈服或者道德绑架你。
3、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总是情绪失控
4、破坏性强,愤怒时喜欢砸桌椅或摔东西
5、爬高踩低,缺少同理心。
6、总以为自己是对的,需要你无条件不断的顺从他。
7、喜欢追踪你的行为和强制你做不喜欢的事情,不尊重你的想法
8、经常打击你让你陷入自卑、内疚、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中。对你实行精神控制
以上行为如果偏多,不管男女,都建议认真斟酌这段关系。不要让自己陷入暴力发生前的蜜糖罐里。
也有人问我,老师为什么总是这样的人遇见暴力呢?心理学上也有个说法:一个施暴者往往和一个受虐者是天设地造的一对儿,他们见面会相互吸引。就像磁铁一样,总能找到彼此。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有受虐倾向呢?
被施暴者的特质:
1、害怕冲突,总用忍、让或算了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个性懦弱。
2、自我怀疑,对自己的想法很不坚定,没有主见
3、特别感性,很少观察和尊重客观事实。比较容易相信让自己感觉好的人
4、为他人而活,如孩子、父母或其他。自我牺牲比较严重
5、贪恋他人给予的爱或重视或肯定,极度自卑或缺爱。
6、害怕困难,总需要一个依靠,不独立
7、有极度的自卑、依赖、贪婪爱等人格特质。
万物有法则,相近自相吸,任何事情总是有两面性,暴力也一样,不管是哪种暴力,就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争斗,如果你的人格上没有控制与反控制的这些特征,自然也不会和暴力者前行。就如一个控制者遇见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是无法相处的。更不会去爱对方。如果用情感需求理论解释的话:真正独立的人需要空间和自由,懂得爱与被爱,而控制者不会给予真正的空间和自由,也不能正确回应独立者的爱,自然他们之间不会发生爱情。
关于施暴者为什么难以识别,原因在于我们的感情中,总是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人性特质使然,而施暴者只是在一个范围值内超标了而已,就如控制、依赖、爱、重要、受宠、尊重这些字眼一样,每个人赋予的释义不同,自然也就感情不同。不过心理学中的个人成长可以帮助你纠正你对这些感受的认知和理解,让你能准确的理解和感受自己和他人,那么施暴者可能也不会找上自己。
所以躲开暴力人格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也希望上面的小tip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