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心集》诗词大师们的修炼心得——曾经沧海难为水(6)
再下一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可以说是非常直白地表达心迹了。有人说在悼亡诗中居然写这些花红柳绿,实在不尊重逝者。可是恰恰就是如此,写出了真心。人是生活着的,尤其以元稹当时的才名与地位,再加上大唐的奔放,相信无论是交际应酬中还是亲友聚会中,“美”是不会少的。人人都有一颗爱美之心,看到美好的事物或漂亮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这非常正常,无可厚非,所以有句话叫“发乎情,止乎礼”。但元稹却是“懒”回顾,也就是根本还谈不上喜爱动情。这个“懒”字用得非常巧妙,更描写出了一种心态和精神境界。按理说看到好看的就多看两眼,是让人精神愉悦的事情,又不会累,也不费事,怎么还会“懒”得看呢?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红粉骷髅”,意思是再好看的美女百年后也是枯骨一堆,好让人一想起骷髅,就没有兴趣再看如今这个千娇百媚的美女了,以此让人不要沉沦色相。但其实这种说法存在很大矛盾,如果美女是百年骷髅没有什么好看的话,那么每个人百年后都是枯骨,每天吃的饭菜也会变成粪便,干脆大家都不吃饭饿死算了,那这世界上还能有活人吗?所以,元稹这句话巧妙在:我承认你是红粉,承认你是美丽漂亮的,只是我懒得看而已。我懂得你们的这些花朵之美,但是对于经历了沧海桑田,经历过巫山云雨的我来说,已经“懒了”。确实,有了神女一样的爱妻,体会过人间的至真至纯的爱,还怎么会把其她女人放在眼里呢?私以为这种“懒”是很要得的一种品质,想想如果国家干部都有一个好老婆,彼此深爱着对方,对外面的鲜花都懒得看一眼,那将减少多少贪污腐败啊?所以想想元稹身为青年才俊,又官运亨通,却连在美人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这还能有其它生活作风问题吗?
元稹在原配妻子韦氏去世后并没有马上续弦,只纳了一个女诗人做妾。关于纳妾之事不能过于指责古人。娶妻是非常正式的事情,尤其需要门当户对,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是不能随便娶妻的。而对于像元稹一样孤独一人,父母双亡,带着孩子,自己还要四处当官到处奔波,工作又很辛苦,后宅和孩子又不可以没人照顾,不可能把偌大一个家扔给奶妈丫鬟,所以在这种时候纳妾就是唯一的选择了,不能因此过分苛责元稹花心或者不专情。几年后小妾又病故,幼子因照顾不周也死了,没有办法才再次正式续弦,娶了一位正妻。无论对小妾还是后来的妻子,元稹都是情深意重,爱护有加,是难得的好丈夫。正是有了一位好妻子,才让元稹有了这么大的成长,能尊重女性,选择伴侣的时候也非常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所以说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学校,在经历过这个最好学校之后,元稹同学终于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人。
最后一句话点题“半缘修道半缘君”。有人不喜欢这句话,好像元稹把自己的成长功劳只有一半归在了妻子身上,另一半放在了自己身上,好像是对不起他妻子一样,功劳给的小了,元稹太自私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元稹这么说可比随意给妻子个高帽子要有诚意得多。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外界因素,但也绝对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否则对着一块顽石浇水一万年,石头也不会变成鸡蛋的。元稹是个又修禅又修道的人,正是在自己不停修炼以及遇上一位好妻子才最终让元稹成为了元稹这样的人。这句话最有意义的一个字则在于“修”,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道理再好,如果只是摆在书里,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就算读一千遍,仍然是没任何用处的,只有真正行动起来,去修,去行,把道理都做出来,才能让道理变成自己的,所以元稹不断在修各种道理,而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妻子的爱,而这两者又相互融合,刻入骨髓,溶于血脉。造就了元稹。这是非常客观又写实的。
作为元稹,青年丧妻是非常痛苦的,刚刚结婚七年,一直过的都是苦日子,刚要过好日子结果妻子就撒手人寰,他的痛苦不是来自失去妻子对他的照顾而痛苦,而是因为没让妻子过上好的生活而痛苦,这种苦可以说是一种痛彻心扉的苦。
所以元稹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种哀不是“我吃不上饭了,肚子饿”所以很哀,而是“要过年了,我都没钱给妻子买一件新衣服”而感到哀。曾经看过一个外国的小说,也是写一对贫穷夫妻的故事,快过圣诞节了,妻子想给丈夫买礼物,但却没钱,于是就把自己一头秀发卖了,给丈夫的一块古董表配了一条非常好的表带当礼物。当妻子和丈夫见面时,丈夫看到妻子剪了短发整个人都傻了,因为丈夫卖掉了自己的古董表,给妻子买了一套非常漂亮的梳头工具。当看到这个故事结局时我就想起元稹的这首诗,只有互相真正关心对方的夫妻才会体会到“贫贱夫妻百事哀”中的那种无尽的哀伤。
元稹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他有切身的体会,在他妻子去世后,元稹写了一篇《祭亡妻韦氏文》,可以说是祭文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因为祭文中一直在强调“我不悲”,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如果不悲,写什么祭文呢?其实,通读通篇,就能明白,元稹不是不悲,但是在“悲”之上,元稹还有一种“恨”,恨自己没能照顾好妻子,恨妻子对他的好无以为报,恨曾经的承诺无法兑现。这种自责比起失去,更让元稹痛苦,“将何以解余怀之万恨,故前此而言曰,死犹不悲。”所以他一直强调“我不悲”来埋怨自己。元稹也是幸运的,因为他能有这样的妻子,世上能有几人有这样的福气?所以才有了这样一篇旷古绝今的祭文出现。
元稹的夫人韦氏到底做了什么才让元稹这样的爱她呢?从这一段祭文中可以看到些许端倪。“况夫人之生也,选甘而味,借光而衣,顺耳而声,便心而使。亲戚骄其意,父兄可其求,将二十年矣,非女子之幸耶?逮归于我,始知贱贫,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置生涯于濩落,夫人以我为适道;捐昼夜于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隐于幸中之言。”翻译过来就是:“夫人自出生以后,家庭富裕,可以享尽世间美食华服,听悦耳之言,任性而行。亲朋好友顺从你的意愿,父亲兄长满足你的要求,近二十年一直都是过着富养和娇养的日子,这种梦幻般的生活不知羡慕死多少人?然而嫁给我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是贫贱,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尽管这样,你脸上也没有后悔的神情,言谈中没有忧伤的语调。别人认为我笨拙无用,夫人认为我很尊贵;我失意沦落而困窘,夫人认为是我安贫乐道;我整日把时间花费在朋友的聚会宴享中,夫人认为我是在亲近贤人。我隐在内心的不能说的苦衷,夫人因亲爱我而全都言中了。”可见元稹和韦氏不仅仅是夫妻,还是相知的挚友,也就是传说中的“灵魂伴侣”啊,也因此,元稹用了“君”这个字来称呼亡妻。因为这种互相了解彼此相知的友谊可比得上历史上最有名的“知音之交”或者“管鲍之交”,可以说是在友情上登峰造极了,元稹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还是一个知音的友人,一个患难见真情的无可替代之人。
著名的管鲍之交和元稹的这段夫妻友情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管仲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翻译过来就是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失大义,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可以说,年轻时期的管仲和元稹都是很像的,都有惊天动地的才华,但却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没人理解,没有支持,甚至还被无数人欺负打压,但好在他们都有一个知己存在,默默的支持他们,才最终迎来自己人生的高峰。哪个英雄没有过末路?但又有几个人能在末路时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呢?所以也就难怪元稹对妻子的感情那样的深厚了,也就难怪元稹为亡妻写了三十余首悼亡诗。如果人生中有这样一个人在你身边,那是一定要珍惜的。
不过此时的元稹如果知道自己后来的遭遇,恐怕也就不会痛苦妻子没有和自己过上好日子就走了。因为他后面的磨难还多着呢,数次升官又数次被贬,大江南北犄角旮旯被走个遍,所以即使元稹的妻子还活着,应该也免不了一直担惊受怕,觉得朝不保夕。元稹的好友白居易命运也比元稹好不了多少,也经常被贬,谁让那时候已经是中晚唐,朝廷内部实在腐败,不是宦官专权就是后宫专权,想做点好事真的很难,即使是号“乐天”的白居易都不免生出心灰意冷的感觉,放弃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被贬到犄角旮旯的地方后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处事方法。然而,心有“沧海”的元稹即使被一贬再贬,都快被贬到天涯海角去了,可是仍然抱有“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的思想。
这四句诗出自元稹的《酬别致用》,全诗就像是元稹一生的写照与座右铭,推荐大家读一下。我读这《酬别致用》时,脑海中是似乎划过一道闪电般震撼。尤其前两句“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看到这两句真想高喊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无论面对任何命运的坎坷,都要将其踩在脚下勇往直前。这两句更应当成为座右铭,时刻应该牢记心中。再看到“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元稹这种百折不挠,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面临各种时局的动荡,官场的打压始终不忘初心,仍然能保有赤子之心,即使自己穷困潦倒朝不保夕,但哪怕还有毫厘之能也要帮助别人,不得不赞叹一句“真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