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学会了这个小技巧,你跟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容易

2019-06-22  本文已影响3人  afu妈妈

1

一天早上

宝宝:妈妈,我想吃饼干。

妈妈:宝贝,家里没有了。

宝宝:我想吃,我就要吃。

妈妈:你吃点面包吧。

宝宝:不!我就要吃饼干。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不!不!不!

这样类似的事情是不是家里每天都在发生。

在孩子眼里,一个是感受一个是行为。

当他很想吃,却不能被满足时,

妈妈一直在解释,忽略了他的感受。

当他用行为来表示生气时,

妈妈觉得他是因为执着要吃饼干而不懂事。

其实孩子是因为想吃的感受没被安慰而生气。

如果换一种方式

宝宝:我想吃饼干。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真希望咱家还有。

宝宝:我想吃,我就要吃。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

宝宝:我现在就想吃怎么办?

妈妈: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宝宝:那.......我就吃点面包吧。

宝宝说了同样的话,妈妈换了一种说法。

在这里,妈妈所说的话都是在安慰宝宝的感受。

宝宝有了好的感受就接受了现实。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

常常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2

爸爸和宝宝

宝宝:我的小乌龟今早死掉了。

爸爸:别哭了,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吗?

宝宝继续大声哭

爸爸:别哭了! 我再给你买一只就好了。

宝宝:我就要这只乌龟。

爸爸:你真是无理取闹。

 我什么都不要!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

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如果换一种方式

宝宝:我的小乌龟今早死掉了。

爸爸:哦,是吗?真没想到。

宝宝:我还教它玩游戏。

爸爸: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宝宝: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宝宝:我还每天给它喂食物。

爸爸: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乌龟的。

爸爸没有试图去安慰宝宝,而是帮助宝宝说出TA的感受。当宝宝听到这些话时,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3

放学回来

宝宝: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定不是自己弄丢的?

宝宝: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

宝宝:我说了,不是我丢的,你为什么不相信我。

妈妈: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宝宝:哼。

再也不想跟你说话了!

宝宝丢了铅笔本想跟妈妈说下找安慰的,结果两人都闹得不开心。

如果换一种方式

宝宝: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宝宝: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哦。

宝宝: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嗯。

宝宝: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妈妈:是这样啊。

妈妈就说了,嗯,哦,噢,是这样啊。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或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被看见被理解时,他会自我成长,会带来好的行为。

所有的感受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好的坏的,情绪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是必须受到限制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