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雪
前年在市里买房子的时候因为要办一些手续我去了一趟市中心。儿子开车带我的,几里的路程竟然用了一个多小时。坐在车中的我因为手机快没电了就很焦虑,但没用,车子依旧蚁行。接着就瞎想,这么堵的路要是人生病了去医院急救那怎么办?我便有些后悔,这城市不适合人住。
但房子还是买了,孩子们喜欢。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知道有些貌似宽敞的路是不可以走的,因为都抢着往上跑就车多人多,有些热闹的路可以绕开,还有些路可以有别的路去替代。条条大路通罗马,会有适合走的路。
像暖暖一样。
暖暖是小群作者,真实的名字叫吕素华。
上海的十月,夏天在慢腾腾地退场,歪过头隐约还能看到它舍不得离去的背影,风还没有硬,阳光笑得依旧灿烂。这个时候暖暖在群里发了张下雪的照片:小区边绿色的冬青叶子上撒了盐般花白,还有路上匆忙踩陷下的间距较大的脚印。开始我还以为是像我的文章一样,也是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呢!她说就是现在啊,零下五,六度都穿上御寒的羽绒服了。我便笑她生活在北极,还拍了一张自己穿短袖子的照片,当然也没忘记鼓动她写篇今年的第一场雪。但在我心里那种“不适合人住”的念头自然而然的又冒了出来。
什么地方才适合人住呢?
在我的老家,四季分明,虽然无山无湖,圩区也没什么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但地少人多的村庄密集如森林,只是近些年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向往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了。你无法选择出生地,但可以选择目的地。
从她发表文章的报上得悉那个我认为“不适合人住”的地方叫张家口,河北的,新一届的冬奥会将在那里举办。张家口那边有个叫“坝上”的地名,从辽阔的华北平原到那里开始,平坦的地表上就像突地被架上了一个梯子,地形逐步抬高,形成了连绵的有层次的山群,这里属大陆季风高原气候,冬季漫长,夏季无暑,清凉宜人,7月平均气温摄氏24度,这里水草丰茂、富饶美丽、冬夏分明、晨夕各异,乃为一处旅游、休闲、避暑、度假的胜地,再往北便是浩瀚的内蒙古大草原了。
她的家就在坝上,网上都说那里是避暑天堂,那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漫长的冬季岁月呢?
住居在那里的人不是仅仅在夏天才住在那里的啊,他们住的叫日月,叫生活,叫生存。漫长的严寒冬季他们能去海南避寒吗?我想,肯定有但不会很多。
暖暖就去不了。
土豪还不多,多了就不叫土豪。我们虽然在一个群里,了解她却是在她一系列书写“坝上”的文章中,像我只写“程家墩”一样,在坝头她才游刃有余,那是她文字的座标。我认识她的时候也是在她的文字里,还知道了不是平坦的草原,野生的蘑菇,旁边搁着马槽的老井,还有举着羊鞭把生活紧赶慢赶躲避风雨的人,也有赵本山小品里说笑的十人大炕。
年轻时她和她老公去北京讨生活,经过商,打过工。尽管重的担子有男人在扛,但争强好胜的她仍落下了腰疼的病根。
《秋风》里她向往《暖阳》,《父亲和他的羊》在《第一场雪》后终于出栏,她的心也终于安稳了。
“雪下得这么早,这个冬天一定比以往的冬天更冷。值得我欣慰的是父亲终于没有再犹豫,放下他拿了大半生的羊鞭,安享晚年。我再也不用在冬天呼啸而过的西北风里,牵挂父亲在野外受得冷冻;再也不用担心满山雪封的日子里,父亲蹒跚的脚步。这个冬天再冷,与我再无牵扯,因为从此以后的冬天父亲都暖和了,我的心也安了。”
这是她在《第一场雪》中写的一段,读着这些暖心的文字我明白什么叫“适应”,适者生存,不仅仅是周围的环境,还有社会,还有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坝头还冷的地方很多。用暖暖的话叫:“适应冷的人,却受不了热,我还是热爱家乡的,如同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们,冻出了倔强,执着,坚强,坦荡……”
现在上海也进入季节的冬天了,但北方的冷空气还在途中,满目的色彩依旧鲜艳,如果有太阳,天还是暖暖的。不知道暖暖那边的坝上下过几场雪了,坝上的雪应该和夏天的草一样壮观,平原上的雪似一床厚厚的被子,而坝上的雪是有层次感,立体感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像白云永驻在蓝天上,倒映在湖水里。别人眼中诗意般纯洁的雪我却不喜欢的,如同那些所谓的人造风景区,日子是过出的,不是看出来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毕竟只是句成语。
暖暖就被堵在家里,坝上的雪纷纷扬扬,无声无息的染白了世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那边早就用上暖气了吧,她的腰伤还没好受不了风寒。我知道即使她在炕上也是无法安稳地睡觉,她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讲究生活质量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可能此刻她望着窗外,朝着南方,因为那边有暖暖的阳光,还有我们小群对她真诚的祝福。
“我一定好好保养,锻炼身体,一定要走着爬黄山,看长江……看大海,一直是我的梦想。”这是她说的,我相信她一定会做到。
一个人的生活中可以有冬天,但一个人不能生活在冬天里。
坝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