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个点儿再疑个惑
昨天刚说完懒与幸福,今天扒拉公众号,看见隐居终南山的青年画家二冬子说:我唯一的焦虑,是来自于,一个甚爱干净的懒汉。这句话放在心理学视角下,有多经典:爱干净——懒,产生冲突,导致焦虑。
心理学三大流派对心理异常的解释虽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强调各种冲突是心理行为异常的基础。
精神分析的冲突是力必多释放与压制、本我与超我打架的冲突,行为主义是兴奋与抑制两个神经过程的冲突,人本主义是在“责任”与“自由选择”冲突的基础上,“潜能”的发展与发展受阻的冲突。
种什么绿萝,种地瓜吧我觉得,冲突对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诊断意义上的冲突,比如以上三大流派各自定义的冲突。另一个,就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对“症状”和“自己不该有症状”的冲突,这种冲突就像一进门挡在眼前的照壁,一叶障目,严重阻碍康复过程。
心理咨询的作用,要说消除症状这一维度,可能对一般心理问题效率最高,效果也好。神经症、精神疾病、人格障碍,这几种情况,甚至包括有人格特质为基础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彻底消除症状几乎不可能,这几种情况下心理咨询所起的主要作用,我想,就是先化解来访者对症状的抵触,打破这道藩篱,让来访者和自己的症状和解,接受自己的症状,安于自己的症状,带着症状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神经症和自知力完整的精神疾病在经过精神专科系统治疗,病情缓解后,配合心理咨询有助于进一步康复的原因。
时间在颜色里跳舞想起奇葩大会有一期,有个叫刘可乐的女孩儿,分享了自己多年治疗躁郁症的经历体会,有兴趣可以去搜了看看。她就是经过各种治疗也好咨询也好,始终不太有效,直到她出国留学,遇到一个心理咨询师,那个咨询师对她说:你就是个有躁郁症的病人,你的那些所谓病态反应很正常,你就该有那样的反应,有病怎么办,治就行了呗。
她说自己听完这些话,顿时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她从此对自己的躁郁症安之若素,该恋爱恋爱该工作工作,发作时吃药控制一下就好了,像对待感冒发烧一样。
我们老师在治疗类神经症问题时,恰恰也是以相同理念为指导,推进咨询过程,效果特别好。
说到把躁郁症当感冒,想到一个问题,在咱们社会,大部分人对心理问题心理异常谈虎色变,不能好好接受、认同心理疾病同生理疾病一样,不应该被区别对待。人们觉得感冒拉肚子要上医院吃药打针很正常,但周围中要有人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人能持同情态度、不歧视就不错了。这可能跟社会认知、文化背景啥的有关。
不知道求助者对症状的抵触,潜意识里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大众层面上,对生理疾病同情的多,觉得是正常生活事件能接受,对心理疾病歧视的多,另眼相待,因觉得异常而少了些同情多了些隔膜。
比如同样一个年轻人,因意外骨折在家休息,他的亲友、邻居会去探望他、关心他,嘱咐他好好休息有利于康复。而如果他因什么事抑郁了在家呢?即便亲友邻居知道他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并有明确诊断,大家有几个能做到像关心安慰照护他的骨折那样去关心安慰照护他的抑郁?
再比如,孩子急性肺炎住院,即便痊愈出院,父母也知道孩子得在家康复一段时间,养养身体。那孩子因某个极端事件心理冲突产生问题,以致不能上学,等情绪急性反应期过去后,孩子心理功能还没完全恢复,父母有没有让孩子继续在家休养一段儿时间的认知呢?
不光要日记,还要日拍再说点儿轻松的吧,废话几句,想起一个事儿,那天看孙同学发在群里一个曾奇峰老师的视频,给俩人讲精神分析,讲到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时候,就潜意识他打了个比方:骑自行车特别熟练之后,骑自行车的技能就变成潜意识里的东西。我有点儿晕,那是一种有意后注意现象,可以归类于潜意识吗?大咖可以这么任性吗?还是我这小虾米道行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