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减法
马上到重阳节,古人有登高的习俗,后来人不能忘却。约了好友,驱车寻找高处,做做人生减法。一路顺风前行,站在这龙凤山的半腰处,一方平整的拐角恰成了我的驻足之地。风,毫无遮拦地迎面拂来,带着山间特有的、清冽的草木气息。来时路上那些盘桓心头的琐细,仿佛被这风一吹,便轻飘飘地散了开去,再也寻不见踪迹。
眼前的秋,是毫无保留的,是一场盛大而静默的展览。群山层叠,尽被枫与栌的艳色点染。那红色,是活的,是有层次的;近处的,是沉静的绛红,像陈年的酒;稍远的,是跳荡的朱砂,像将熄未熄的炭火;而极目天际线那一抹,则融进了黄昏的霞光里,成了氤氲的、暖昧的紫。其间又点缀着银杏明澈的金黄与松柏固执的苍翠,交织成一幅阔大无匹的、斑斓的织锦。这景象,并不喧哗,反而有一种厚重的静。它只是在那里,亘古如斯地存在着,让你觉得个人的那一点悲喜,在这浑然的壮美面前,是何其的渺小与短暂。
人到中年,行路至此,仿佛也站到了人生的一个高处。年轻时,总爱往生命的行囊里拼命地装填,以为拥有的越多,便越是富足。知识、情感、世故、理想,一件件垒起来,压得步履日渐蹒跚。如今立在这山间,被这浩荡的秋光一照,才恍然悟到,生命的丰盈,或许并非在于持续的累积,而在于有选择的沉淀,与勇敢的舍弃。这满山的树木,不也正是在卸下了一身繁密的绿叶之后,才裸露出这最本质、最灼目的华彩么?这并非衰败,而是一种成熟的坦白;并非贫乏,而是一种凝练的奢华。
这便是“减法”的真意了罢。减去那些不必要的负累,减去那些无谓的纷扰,让心灵如同这秋日的山峦,廓然而清明。于是,那久违的“松驰感”,便从这清明的深处,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它不再是刻意的寻求,而是一种回归后的安然。
夕阳的光线,此刻已变得分外地柔和,像一壶温得恰好的酒,缓缓地斟入这深深的山谷。光线流过层林,给每一片红叶都镶上了一道梦幻的金边。我静静地站着,不再思想,只让自己的全部感官,都沉浸在这无边的秋色里。感觉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棵树,一块石,融进了这山的气息里,自在,而又安宁。
下山归去,身上似乎还沾染着山间的清风与朗润。这一趟龙凤山之游,不曾带走一片红叶,却将这一山的开阔与宁静,满满地装进了心里。往后的日子,大约也能在这一片心底的秋光里,寻得片刻的歇息与从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