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八相成道(五)
《佛说无量寿经》直解
第三课 八相成道(五)
妙果寺达照法师 直解
二0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这个释迦佛,就是在修苦行的时候经历了六年,但是在菩提树下,他三七二十一天坐在那里不动,有时候我们把两个放在一起讲,说“菩提树下六年苦行”。实际上菩提树下没坐六年,他只是坐在那个深山里面。当时修的这个苦行勤苦得不得了。当然,这里面牵扯到佛的历史,他开始去跟外道修禅定的人学习,那个外道修苦行苦得不得了,但释迦牟尼佛修得比他还苦。他们苦,那个苦没有释迦牟尼佛这么苦,佛就发现了他那点苦行解决不了问题;修禅定佛比他们禅定还深,所以也解决不了问题。
大家要知道,并不是受苦和禅定就能解决问题的,虽然修行人要去能吃一点苦,能修一些禅定。因为你能受一些苦,你的耐力强起来了,抱怨少掉了,心胸宽阔了,这个很重要,就自己的幸福感会提高,所以要多受一点苦;同时对苦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或者当作磨练自己,这个要受一点苦。同时你要修定力,就念佛、平时修禅定。但是你要知道苦行和禅定并不是解脱的方法,它只是做好解脱准备的方法,就我多做一些准备,等我有禅定了,等我有苦行能吃得了苦了,然后还要靠正法的这个正知正见、靠正念的一念相应才能解决。
所以,佛他这个也是示现“修六年苦行”。当时他修苦行的情况,佛说:“当我摸到肚皮的时候,我就摸到了脊椎骨;当我摸脊椎骨的时候,我却摸到了肚皮。”就完全只剩下一个皮包骨头了,瘦成这个样子。大乘经典里面记载说,他是一天才吃一粒芝麻一粒小麦,那个芝麻和麦还是鸟叼过来给他吃的,芝麻和麦四季都有。他是没站起来,当他坐在那里,整个身体皮肤都变成绿色了,跟旁边长了苔藓、就那个青苔长起来、那个草从他这个腿上长起来。那些鸟在他肩膀上做窝,他想动一下,但是他怕动一下那个鸟蛋会掉下来,他就不动了,要等这个小鸟孵出来,变成大鸟飞走了他才动一动。我们打坐做一个小时就呲牙咧嘴的,就受不了了。你看佛他六年苦行受了很多很多的苦!看起来非常感人。但六年以后,佛说修苦行不是解脱之道,所以要行其“中道”。
所以大家也不要一味地去修苦行,可是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受点苦,不要太贪图享受。太贪图享受,懒洋洋的那种感觉虽然舒服,像现在很多人家里皮沙发躺着很舒服,躺着躺着,你腰椎就躺突出了可能,就是反而还不如我们传统的那个凳子,坐得端端正正的,虽然没有那么懒洋洋地舒服,但是对身体可能更健康。这是一方面——修苦行。
“行如所应”,这“勤苦六年”苦行,他都能够有所感应,就是修苦行所得到的这些该得到的他都受用了。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现五浊”,在五浊恶世“随顺群生”,就对一切众生,“群生”就群众的群,他能够在五浊恶世的这一切刹土当中(这个“刹”是指刹土,五浊恶世的刹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能够随顺这些各种各样的善人和恶人。善人就善良的人,你要随顺他;恶人也要随顺他。那么随顺恶人是希望恶人,你通过跟他同事随顺他,慢慢地把他改过来,不是一下子把他掰过来。所以如果你家里人不信佛,你要先随顺他,顺着、顺着就把他顺过来了;如果你不顺他,他跟你抬杠,你就南辕北辙,那个路就越走越远,家里矛盾越闹越大,这样子反而不好。
所以大乘佛法,一定是要先学会牺牲自己,就你学会慢慢地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成就了他了以后,他就慢慢地听你的了,因为你有智慧,你有定力,你有慈悲,你有爱心。然后,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下去,他发现你走的路才是对的,他就顺过来了。如果你硬想强迫他,吓唬他,那是没用的。
“示有尘垢沐浴金流。”这是指六年苦行之后,佛发现了,修那么大的苦行并没有办法解脱生死,那么他就随顺我们这个五浊刹土的众生的习惯。这习惯是什么?身体脏了就要赶紧洗洗洗干净,所以佛就到尼连禅河去洗澡,所以叫“示有尘垢”,他看见身上已经很有污垢了,那怎么办?要“沐浴金流”。这个“金流”是形容尼连禅河的水,就是很宝贵、很清澈,这是“金流”。
他沐浴完了以后,差一点就淹在那水里了,因为爬不动,身体一点力气都没有。正好抓住了一个树干攀起来,所以“天按树枝得攀出池”。这个他说还是护法神、天神把树干给按下来,让他抓住了这个树枝才跑出来,差一点被水给淹死了。就苦行到了这种艰苦的地步,这个是想起来都眼泪都要掉出来,修苦行多么不容易!
然后“灵禽翼从往诣道场”。“灵禽”就是孔雀,当时有孔雀飞过来,因为他已经走不动了,那这个孔雀它的翅膀张开,让他能够抓住这个翅膀,然后慢慢地就飞到这个道场这里,就到金刚菩提树下。我去过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这个金刚座,就在印度,在尼连禅河河边就能看到那个佛成道的金刚菩提大塔。所以成道那里离那个尼连禅河并不是很遥远,很近的大概也就一两里地,一看就能看到。所以,在菩提树下,到了那个金刚道树,这个“往诣道场”就是指金刚座的那个菩提道树、菩提树下。
“吉祥感征表彰功祚。”功祚(zuò),这个“祚”是指福报。“吉祥感征”,就他到了这个金刚菩提座下的时候,感觉身心非常的愉悦,看到了整个世界充满了光明,所以叫“吉祥感征”。
就是前面修苦行、因为修苦行的人觉得这个世界太苦了,他通过这个苦、苦到极致、然后超越这个苦,想靠这个毅力战胜这些苦,所以所有的苦都要把它战胜了,结果苦到最后他发现,还是没有办法通过这个意识去解决问题。那他就去洗澡,洗完以后,当时接受了牧羊女拿那个羊奶供养他、拿一碗这个羊奶供养他,他就喝了这个羊奶。
所以他刚出去的时候,有五个比丘,是净饭王、他父亲派过去护持他的,看他这么修苦行,也跟着一起修苦行,结果这个五个比丘修苦行的时候也修得很苦,看到释迦牟尼佛去洗澡了、又喝了人家的这个羊奶,那五个人心里想“这个毕竟是太子啊,苦受不了了,你看又去喝羊奶去了。”于是这五个人就放弃了护持他(释迦摩尼佛)的这个想法,说:“不要理他,他现在已经不修行了,已经去这个又吃又洗的,已经不修行了,我们就不用照顾他了。”
但是释迦摩尼佛他喝了这个羊奶以后,一下力气就有了。有了力气,他这个身心就愉悦轻松,所以他看到“吉祥感征表彰功祚”,就是他的福报、他外在的这个世间的这种依报就呈现出来,是福德因缘具足的这个相。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修行人很想用功,如果你看到天地世间一片黑暗、谁都不好,你那个状态你用功也用不相应的,也很难用好,因为你内心很苦闷。只有内心完全放下、身心非常清净的时候你感觉到:唉呀,这个世界一片光明清净。这个时候很好、一片清净,这个时候你用功就很容易相应了——身心自在,这个魔障、障碍自然就消除了。如果你看到谁都看不顺眼,说明你内心有很多的魔障、有很多障碍还没有办法把它战胜。所以佛有这样的这个过程。
“哀受施草”,这有一个小孩子、童子施了他吉祥草,就在这个金刚菩提座下。因为佛要坐在那里,所以你看他这个福报就现前了,人家就把草铺好给他。铺好给他、佛接受他还是一种哀愍的心,就他看到这个众生在布施这个草的时候,众生、一般的众生,都是被我执、名利财色、贪嗔痴这些所驱使的,哪怕你去做功德,你看你求功德的时候,花了那么多钱去做修布施,你内心其实也是满足了自己贪欲的需求,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福报,还是执着现实的生老病死,所以,佛接受他们布施的时候,是一种哀受。不是说我很高兴你今天给我了,而是看到你、众生在这里受苦,内心就是慈悲心还是非常重。当然哀而不怨,他不会怨别人,但他只看到众生很悲哀,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
那么这个草施过来以后,叫“敷佛树下”,“佛树”就是菩提树。在菩提树下,“跏趺而坐”,他就结跏趺坐。坐在那里,佛就发誓说“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就是体力有了以后,前面的修苦行,他是从戒和定来修的,所以他苦行虽然说不能解脱,但是他是靠苦行的基础才能解脱。
所以大家在修行的时候,腿痛、受点苦啊,你不要生退堕的心,还是要能够坚持;你有了定力、有了戒律这样的一个状态,然后你不要再极端的苦行,就是一直感觉到苦、那个状态是不好的!苦行虽然受,但是你的内心,该吃饭的还是要吃,该保养的还是要保养,关系处理好一点,别人没有来捣乱你,然后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就很愉悦,就很开心,在这个身心很安定又很开心这个状态下,你很容易开发智慧!要明白这个道理:太苦的人,他智慧就没有了;太苦的人,他内心就很扭曲、很委屈,他就很难开智慧。所以,受了很多苦,但是你又感觉不到苦,这个时候你最容易开智慧了,你就会把人生的苦当旁观者一样看得很清楚。所以佛在菩提树下,他就发誓:“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