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文豪苏东坡其人其诗其联
奇联妙诗→
绝世文豪苏东坡其人其诗其联
文/燕闻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
一句雅诗,让世人千古不忘苏东坡。
“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一段妙联,让后人铭记苏东坡与佛印的文人雅事。
苏东坡在仕途上是坎坷的,不顺的,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政治家,但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却是成功人士,旷世文学巨匠,同时他做人也是十足的做人的乐天派,乐观无忧,率真无饰。他无论人生当中遇到什么坎坷,什么磨难,都以诗联为伴,而且所写的诗联都是乐观向上,心胸豁达,这着实可点可圈。所以说清代文学家的以诗联评价是“一生与宰相无缘,四处有西湖作伴。“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和父亲苏询、弟弟苏辙被人合称“三苏”,同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而这三人中,苏东坡的名气最大,成就最高。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既聪明又用功,,每每受到人们的称赞,因而少年气盛,未免有些自负。有一天,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过了几天,门前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捧一书,口称向小苏轼求教。
苏轼接过书一看,不禁愣住了:别说这本书没读过,而且书上许多字
不认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万分。老翁走后,苏轼认真寻思,在大门
联上加上两字,改成一副新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有一年,辽国派遣使臣前来中原,苏东坡奉诏接待。辽使自称诗人非常傲慢,一见面就问苏轼:“你会写诗吗?”苏轼听了,冷答道“写诗有何难?“辽使又要与苏轼比对对子。他出联:
“三光日月星“。
出句极为刁钻,因为出句言三物,对句也必须以三物应对;而“三”在出句中已用过,对句就不得再用。苏轼微笑,从容对道:
“四诗风雅颂”
“风雅颂”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颂诗四部分。而大雅
小雅又总称为雅,这就巧妙地解决了由三个字代表四种事物的难题。
1069年,宰相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改革。他主张应先整顿吏制,清除贪官污吏。他不断上书神宗皇帝,但未被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新法派中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他,被贬杭州。表兄文同深知苏轼自负豪放性情,为他送行时,以联相赠:
“北客若来休问答,
西湖虽好莫题诗。”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苏轼到杭州后,如鱼得水,早把表兄的告诫忘得一干二净,公务之余,广交朋友,闲游赋诗,成就了许多名篇。
尤其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最脍炙人口:
“波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时名声大噪,连西湖也被人们称作“西子湖”了。
有一天,苏轼着便服出游西湖边一名寺。方文见他穿着平常,只淡淡招呼一声“坐”,示意小和尚说了一声“茶”。与苏轼寒暄后,见其谈吐
不凡,复又招呼道“请坐”,并吩附小和尚“敬茶”。当方丈得知来客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时,忙施礼不迭,连声招呼“请上坐“,并吩附小和尚
“敬香茶”。苏轼告辞时,方丈取出纸笔,请苏轼留下墨宝。苏轼想起方丈前倨后恭,为人势利的态度,心中好气又好笑,便将他刚才的言语写成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方丈即佛印和尚,后成为苏轼好友。
苏东坡多次被贬,身心疲惫。晚年在路过金山,见山上有己壮年时的画像。目睹当年的英姿,对比如今的两鬓飞霜,不胜感慨万千
千,便提笔在原画像旁题诗一首: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
此诗是苏东坡诗词中惟一的略带消沉低落之情的诗。但也蕴含着对自己人生的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