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那些事儿随笔集

第一次吊唁

2015-02-06  本文已影响409人  康查舒

严格说,是第一次独立吊唁。

死者为爸爸盟哥的父亲。

昨天接到消息(俗称报丧),今天上午去吊唁。由于农村繁文缛节多,做错很容易被他人记怪,经确认后我主要吊唁过程分以下三步:①默哀,向死者鞠躬默哀, 同时以哭声低吟“爷爷”四次;②磕头,下跪磕头四次,这是个连贯的过程,即跪下一次,连续磕完四个头,不可磕头后站起来重复再磕;③谢孝,向分列两边的死者家属磕头,这次是独立磕两次,不可跪一次连续磕两个头。

明确过程后,我便换上一套奶奶眼中所谓的不孩子气的行头出发了。

路上我一直在给自己打气,心想一定能做好。上次吊唁有同事一起,我照做便可,这次不同。另外,担心两个问题:①这是第一次独自去吊唁,心中有难掩的兴奋,在默哀时万一笑场怎么办?②农村人很容易记怪,尤其是礼节问题,我做错或做的不合适怎么办?

忐忑中,要面对的事情还是来到了眼前。

来到院子中,在引路人的指引下,我来到灵前,低头默哀,并哭声低吟“爷爷”四次。这时,我浑身别扭。一是自己做的僵硬,呆板,不连贯;二是面对自己从未见过的死者故作哭腔,好虚伪。不过,没有笑场。后来觉得笑场这个顾虑没必要有,肃穆的灵堂中人们表情严肃,有的甚至哭的满脸泪水,这种氛围下笑的出来?

接下来的磕头和谢孝环节没问题。被当时的气氛感染了,心情开始沉重。

整个过程有一点瑕疵。农村中婚丧嫁娶都会有一个管事的人,通常深谙礼节,他会告诉你接下来该做什么,一步一步的。我认为在默哀后,引路人会喊“磕头”,所以停下来等他提示。其实不喊(谢孝时会喊)。因此,这里停顿了两三秒,稍显尴尬。

结束后,去和伯伯聊了几句,就回家了。在这边,像我这种盟兄弟关系的下一代没有必要留下守灵。

整件事做下来,觉得自己又成熟了一些,学会了一些社会必备技能。这是好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