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自由更可贵

我们从小就习惯自己给自己套上各种各样的枷锁:身体的缺陷要尽量隐藏,免得被别人嘲笑和看不起;升学考试要考好,才有机会获得大好前景,进而人人称赞。就连报一个书法课,横竖撇捺都没写好,就想着何时能写一幅工整的对联。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尝试和自己内心沟通,被人性内在一股神秘力量牵着走。毛姆说,这是精神不自由。
《人性的枷锁》一书讲了菲利普前半生的人生百事,历经万般痛苦最终抛弃人性的各种枷锁,获得精神自由的故事。他出世便残疾,双亲早逝,过着寄养生活。并不幸福的童年使得他性格孤僻、敏感、害羞,而后的在校求学、在外工作、孤身一人前往巴黎学艺等经历也并不顺利。他拥有过快活随性的幸福时光,也曾经历过身无分文露宿街头的凄凉岁月。就像毛姆说的,“尽管正因为残疾,生活才变得如此艰辛。这只瘸腿让他的性格扭曲,可也赋予他内省的能力。”菲利普面对生活百事后都会在内心和自己深度对话,进而获得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递进,最终让他脱下宗教、残疾、爱情、友谊、职业等种种枷锁,获得精神的自由。
就拿报书法班来说,若学得好、书写优美才算有意义的,那只能达到照葫芦画瓢地勾勒的程度是否就是没有意义?学会草书行书楷书才算有意义,那只学会一种字体是否是没有意义?我们在抱有期待的同时,身上的枷锁就被增添了一个。对我们来说,从事的职业、获得的报酬、在情感方面的得失都是表象,是没有太多意义的。而它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对生命本身有所感悟,它们是拐杖、是灯塔,帮助我们看清生命的道路,看清自身的需求,帮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
我很喜欢后半段菲利普在一位人人可憎的医生下当助理医生的情节。那是一个性格古怪,话语尖锐的糟老头,没有助理医生能长久待下去。菲利普在参透了生命的无意义后,以一副无所谓的姿态泰然处之,反倒让老头心生温暖,真诚待见。我们是不是应该追随菲利普,以这种镇定的姿态看待身边的事物。宏伟光明的理想也好,偏激的执念也罢,若每一个“昨日”都在为“明日”做打算,那“今日”是不是就要白白付诸东流。
毛姆的语句特别犀利,他敢于揭露一些人们羞于承认的事实,摘抄了些句子:
1.但凡自己乐意,大可为所欲为,做些卑鄙的事。可真正让人瞧不起的,是事后又潘然醒悟,表现的后悔不已。
2.他的理想是什么?他曾经想看透这生命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得更加闪亮。
3.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
4.贫穷就像扎进你皮肤的钉子,他们不知道这会让人变得多么抠门,会让你遭受多少羞辱。贫穷会砍掉你的翅膀,像癌细胞一样吞噬你的灵魂。倒不是说要有多富裕,可起码要有足够的钱来维持尊严,有足够的底气不受打扰地工作,能慷慨诚实地做事,能不靠他人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