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集热风-即小见大》那些不该忘却的“牺牲”

2024-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昨日花开满树红

文章短短两百余字,讲了三件事。第一件,北京大学因为学生反对校方收取讲义费引发风潮,几天后事件迅速平息,学生一方得到了讲义费不再收取的结果,校方得到了风潮平息的结果,其间只有法文预科班学生冯省三作为“牺牲”被开除学籍;第二件,鲁迅由此联想到,“三贝子花园里面,有谋刺良弼和袁世凯而死的四烈士坟,其中有三块墓碑,何以直到民国十一年还没有人去刻一个字。”革命成功了,烈士却成了无名英雄,他们的功绩再没人记得。第三件,古代祭祀的时候,会宰杀牲畜,被宰杀的牲畜就称为“牺牲”。祭祀之后,会分发祭肉,这称为“散胙”。人们吃完肉,谁还记得那些作牺牲的祭品呢?三件事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即民众对于“牺牲者”的淡漠和遗忘。

现在简单回顾一下北大讲义费风潮的始末。时间拉回到1922年,由于当时的政府教育部拨付的教育经费不足,北京大学等各高校欠薪欠费问题已经非常严重。10月12日,北大新学年开学,经朱希祖、王世杰、沈士远等教授评议会成员商定,通过了一项对学生征收讲义费的决议:从本学期起对学生收取讲义费,发给讲义券,以券领讲义。教授评议会是校长蔡元培设立的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此举缘由有二,一则补贴北京大学每年上万元的讲义制作费;二则北大每年有不少学生前来蹭课听,本不是本校学生,却也领到了免费的讲义,更增加了校方成本。但是,按照历来的惯例,教授一般都会在课堂上免费发放讲义,讲义的制作费用由学校承担,早已习惯了免费的北大学生纷纷表示不满。

10月17日,数十名学生齐聚会计科请愿,抗议讲义收费。10月18日,学生们又聚集到校长室门口,要求取消讲义收费。迫于压力,蔡元培承诺三天内暂不收费,等待三天后教授评议会的决定。如果教授评议会讨论后仍决定收费,这三天的讲义费由他个人承担。但是学生们并不满意,几百名学生聚集在走廊上呐喊起哄,场面十分混乱,人群中甚至有人喊“打”。此时的蔡元培也勃然大怒,他撕毁三天承诺的纸条,据总务长蒋梦麟回忆,“先生在红楼门口挥拳作势,怒目大声说:‘我给你们决斗’!包围先生的学生们纷纷后退。”次日,校长蔡元培递交辞呈,总务长蒋梦麟、庶务部主任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等人也纷纷刊登启事,随同蔡元培辞职。北大全体员工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北京大学日刊》停刊,北大部分科系陷入停课状态。

这种混乱状态并不是学生想要的结果,校长蔡元培德高望重,还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学生召开紧急会议挽留蔡元培,最后在胡适等教授的斡旋之下,教授评议会通过三项决议:一、开除冯省三学藉;二、全体学生于本周内各以书面形式向各系主任声明是否参与暴动;三、讲义费暂缓收取。学生大会也产生三项公决:一,挽留蔡元培。二,开除冯省三。三,取消讲义费。在学生方面接受评议会决议的前提下,蔡元培答应收回辞呈。10月25日,蔡元培回校复职。

冯省三

短短十几天,事件得到了妥善地解决,蔡元培及其他教员复职,讲义费不再收取,其中作为“牺牲”的只有山东籍法文预科班学生冯省三。这也是鲁迅语带讥讽的写作本文的原因。十几天内,校方十数人参与其中,数百名学生参加抗议,涉及全校师生的利益,最后与事双方的决议中,却都抛弃了冯省三。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皆大欢喜之下,一个小小的冯省三牺牲了又算得什么呢?难道事情都是冯省三一个人搞出来的吗?所以鲁迅才为冯省三抱不平,“这事很奇特,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

那么冯省三是无辜的吗?据《胡适的日记》中说,10月17日下午,冯省三——“一个无政府党”,倡议“大家到会计课去把讲义券烧了”,又曾说:“我们打进去,把他们围起来,把这件事解决了。”周作人则回忆道,“有些学生因为征收讲义费,准备抗争,与事务主任和校长争论甚烈,省三下课走去看热闹,参加说话,后来大家看看形势不佳,陆续退后,只剩他在最前线,成了为头的了。我觉得这事很冤枉,与教务长谈及,他也同意,但是那时他确是挤在前头,学校只能认他为首。”钱玄同的回忆,“我事后打听,才知道真正的主谋者早已经销声匿迹了,省三是临时去看热闹的人(自然他也不免夹七夹八地说了几句话),大家快要散完了,他还不走,于是他就得了开除的处分!”

需要说明,当时胡适并不在场,他在济南参加教育联合会,所以他的日记中相关内容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从这些资料看来,冯省三大概率并不是领导者,但他也参与其中并且站在前排,于是成为了倒霉的“牺牲”。

这件事还有深层原因可挖。一向谦和的蔡元培为何会对学生横眉怒目,并且那么决绝地提出辞呈?要知道三年前的五四运动时期,他可是坚定地站在罢课学生一方向政府提出抗议的。

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今时不同往日。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亡之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这一次起因只是因为学生不满校方收取讲义费;第二,蔡元培不满于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的现状。总务长蒋梦麟回忆,五四之后,“各地学生既然得到全国人士的同情与支持,不免因这次胜利而骄矜自喜。……学校里的学生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要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

所以,蔡元培在10月25日返回学校复职演讲时才会说,“我对于十八日的暴举,实在看得很重大。第一,此等蔑视他人人格、即放弃自己人格的举动,虽极无知识的人,犹所羞为,今竟出于大学的学生。第二,尔日所要求的事,甚为微末,很有从容商量的余地,为什么要用这种横蛮的手段,显系借端生事,意图破坏。第三,二千几百人中,偶然有几个神经异常的人,不算奇怪,但是最少数人有这种异常的计画,为什么竟有一部分的人肯盲从?为什么其他大多数的人都像隔岸观火?事前既不加纠正,临时又毫无制裁;数千人的社会,其中分子,彼此不相关切如此;将来土崩瓦解的状况,可以预推了。”故而,他坚持地开除冯省三以儆效尤,冯省三也就只好做了“牺牲”。

谋刺良弼和袁世凯而死的四烈士”,与民国初年两起震惊中外的刺杀事件有关。一是1912年1月16日,革命党人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等18人组成暗杀团刺杀袁世凯,任务失败,只炸死了袁世凯的侍卫长袁金标,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三人被捕,坚不招供,1月19日遇害。后来革命党人将三具尸体运走,密葬于农事试验场松林内。二是1912年1月 26日晚,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良弼,彭家珍自己也不幸头部炸伤,壮烈牺牲。良弼是满清最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阻挠清帝退位的顽固份子。良弼死后17天,清帝溥仪宣布退位。

1912年8月,南京临时政府在农事试验场为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四位烈士营建墓地,孙中山先生也亲赴农事试验场为四烈士送葬。农事试验场,就是原来的三贝子花园,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动物园。

这一篇文章十分简短,只有区区两百多字。写北大讲义风潮的过程,只有一句“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写四烈士墓的现状,只有一句“三贝子花园里面,有谋刺良弼和袁世凯而死的四烈士坟,其中有三块墓碑,何以直到民国十一年还没有人去刻一个字。”写祭品的被遗忘,只有一句“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 “散胙”这一件事了。

文字十分精炼却又韵味无穷。一方面,鲁迅写的是时评短文,时效性很强,他所提到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时的人们是都已熟知的,而我们现在要理解起来,就需要前因后果地解释半天。另一方面,只陈述简单的事实,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深意,也可以避免因言获罪。

即小见大。鲁迅从一个小小的牺牲入手,却是希望民众能够珍惜“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能够体会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求国家生存的艰辛,能够继承先烈遗志,救国图强。这样的苦心,又有多少人能够领会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