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替兄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却放过王婆?
《水浒传》是一部快意恩仇的文学作品,不是让你去评价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它只告诉你真实的人性。
很多人在看武松杀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时候,心理肯定充满了快感,尤其是武松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脑袋割下来的时候,顿时就有一种拍手称快的感觉。
然而武松在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为何没有杀王婆呢?按照道理这不符合武松的嫉恶如仇的人设啊。
武松就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只要有一点仇,管你三七二十一跳将起来就跟你拼命,在武松出场的时候,宋江不过是走路不小心将炭火弄出点火星,武松就差点大打出手。
在血溅鸳鸯楼一章中,武松先杀了马夫,再杀陷害他的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然后又将两个亲随也杀了,这六个人被武松杀后,全部将头割下,除此之外,武松前后还杀了诸如夫人、玉兰、丫环等妇女一共九人,最后武松看着刀已经残缺,才说了一句“我方才心满意足”。
然而在武松替兄报仇的时候,武松竟然没有杀了祸端的王婆却又是为何呢?
开茶馆的王婆为何会帮助西门庆说马泊六
王婆这个人可不能小窥了,可以说是潘金莲出轨事件的重要人物,为何王婆会有如此本领呢?能够给西门庆和潘金莲牵桥搭线?这就有说道了!
王婆明面上开一个茶馆,用王婆自己的话说:我家卖茶, 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卖了一个泡茶,直到如今不发市。
你听这个话多有意思,六月份会下雪吗?还是三年前的六月初三卖了一壶茶,然后再没卖出去过。
在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虽然发达,想要卖点茶又谈何容易,泡茶这个东西要说技术含量肯定是有的,但是想要卖给老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你能泡的,老百姓自己买点茶叶回家就泡了,谁会专门到王婆家去喝茶。
宋朝时期为了卖点茶,专门弄个类似瓦舍的场所,找一些说书唱戏的吸引人气,顺便卖点茶,中国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茶叶,现在想想那些卖茶叶的小妹也不容易,至少也推动了互联网交流的发展,大家还是要多谅解的。
想要雇说书唱戏的就得有成本,王婆自然没有本钱,王婆实际上却并不以此为生,而是专一靠些“杂趁”养口。
在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的过程中,王婆所展示出来的职业技能
这个杂趁用王婆的解释就是:“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 ‘马泊六’”
这一句话可谓是将王婆的真实职业说的淋漓尽致。
做媒好理解,王婆跟西门庆吹嘘的时候曾说,老身做了一世媒应该就是人家嫁娶,王婆前去说合,这个职业在古代也是很吃香的,想来应该是王婆最大的经济来源;
牙婆就有点不好了,主要是介绍大户人家买卖人口,说是人贩子有点过,主要就是居中介绍,相当于中介;
抱腰收小的意思就是接生;
说风情和马泊六就是会撮合男女不正当关系。
由此可见,王婆的职业技能有多强悍,是古代社会中能力很强的三姑六婆,很社会的!
潘金莲开窗砸了西门庆后,王婆就在旁边,那是碰巧吗?其实并不是,王婆的职业就是在大家上物色人物,社会上的三教九流,王婆都认识,从王婆与西门庆说话的那个艺术感来看,在这郓城里面,就没有王婆不知道的事情。
王婆当时一句“打得正好!”实际上就是在暗示西门庆,西门庆是专门“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也是很社会的人,随即就到王婆那里喝茶。
前前后后西门庆到王婆那里喝了好几天茶,跟王婆言语上也是好几次交锋,又是“梅汤”又是“和合汤”。
其实王婆就是在吊西门庆胃口,王婆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只叫他舔不着。那厮会讨县里人便宜,且教他来老娘手里纳些败缺!”
为什么这一章叫贪贿说风情,就是这个道理。
在收了西门庆的好处后,王婆顺利完成这次工作。
武松杀潘金莲被判刺配,王婆说风情却被判凌迟!
王婆的真实形象展示出来后,大家一定更嫉恨这个毒妇了,平时也不知道干了多少坏事。
按照道理来说武松在武大的灵堂上就应该剁了她的,但是他没有动手,反而是押到官府,让官家来处理。
纵横认为,武松的心思还是很缜密的
第一,王婆虽然是罪人,但也是整个案件重要的证人,把王婆杀了就死无对证了;
第二,王婆犯的法,在宋朝判的一定是重罪,用不到武松动手;
第三,潘金莲和西门庆是毒死武大郎的直接凶手,武松杀他们二人是复仇,在宋朝时的法律上有法外开恩的可能,而杀王婆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
省府对这个案子的判决是:“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兄,以致杀死人命,唆令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
这才大快人心,武松动手就是便宜了王婆。
县级官府上报的时候将武松的罪状改为: “武松因几点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到,武松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服,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
到判决的时候是:“武松虽系报兄之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自首,难以释免,脊仗四十,刺配二千里外。”
可见,懂法是多么重要的领悟!
武松也是在看了凌迟王婆之后才上路的,官府还挺人性化,了却武松一桩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