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所谓天赋,其实就是孩子的整个童年!(家长必读!)

2020-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灵感搬运工

笔者是信奉三岁看老这个规则的,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关键的路真的就那么几步,对于童子功,12岁以下这个时期非常黄金,错过了,整个人的一生都没有这个窗口了,你说大器晚成,只不过是把下限提高而已,你的上限都多高,九成机会在童年,所谓成年后的那些天赋,其实就是你在童年期的所有汗水。

要说明白这个话题,辜鸿铭老爷子不得不提

辜鸿铭何许人也?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背诵一切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 “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 了。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吃苦的年纪不可享乐

在得到844期分析了什么是“精英教育”?,非常震撼你的“学习观”:

美国名校为什么要搞素质教育?其实有一个潜在的目的,是为了把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筛选出来。比如,有一个阶段,美国常春藤学校强调入学要考拉丁文和希腊语,为啥?因为美国的公立学校是不教这两门语言的,只有富家孩子上私立学校才能学嘛。

在美国的亚裔家庭就经常被搞得很崩溃,你们名校不是说特别看重某项才艺吗?比如滑冰、打冰球。那我们就投资孩子学滑冰、打冰球。结果,到时候你们标准又变了。对啊,人家就是为了筛选家庭啊。如果普通家庭、或者说不是他们目标家庭的孩子都学这项才艺,这个筛选标准就失效了啊,当然要变了啊。滑冰就变成了骑马、击剑就变成了皮划艇、在大公司实习就变成了去世界各地做义工了啊。这是一个躲猫猫的游戏。

所以你看,强调素质教育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中国教育问题的解药。

那又有人说了,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学生负担太重,太痛苦,所以要强调“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在理论上听着特别有道理:快乐才能学的进去嘛。不要强制孩子。在实践上也特别容易受欢迎:家长少费劲少费钱,孩子挺高兴。

但是了解多了才发现:快乐教育是不是好事,这个有待论证。但至少,美国的精英教育肯定不是快乐教育。

有一个学校,叫惠特尼高中,在美国加州排名第一。这个学校的生活什么样呢?曾经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一位记者,休姆斯,就跑到这家学校卧底一年,然后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其中说到了一个数字:4。什么意思呢?4小时睡眠,4杯拿铁咖啡,4.0的GPA成绩。4.0的GPA,是最好的成绩。要想达到它,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那困了怎么办呢?喝4杯拿铁。这就是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的日常。怎么样?比中国著名的高考工厂“衡水中学”还要狠吧?

这还是公立学校。美国的优秀私立学校,更没有什么快乐教育。我就认识一位中国企业家,把孩子想方设法送到了美国波士顿的一家私立学校。这孩子在中国学习成绩本来不错,但是一到美国的顶级私立学校,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每天即使熬夜,也完不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勉强上了一年之后,只好退学。

那为什么我们经常对美国教育的印象是“快乐教育”呢?最近我和几位熟悉美国的老师聊,他们跟我讲了一种解释。请注意,只是一种解释。

“快乐教育”,其实是美国降低大众教育成本的一种方式。美国公立中学的老师,是低收入者,2019年就有几次教师大罢工,罢工的结果也就是工资涨个5、6%的。那工资涨不上去,就不能让教师多干活,老师教学也没有什么责任心。下午三点就放学,别布置那么多作业。这样你快乐学习、我快乐教书,合起来就是快乐教育。美国普通穷人,上的就是这种学校。

结果是什么?美国的教育自动完成社会分层。穷人觉得是在享受“快乐教育”,也不错,放飞天性。中产阶级以上的社会,不信这一套,仍然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家不仅要在应试上搞军备竞赛,还要在素质教育上搞军备竞赛。

咱们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里解读过一本书,叫《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你可以去听听,美国纽约富人区上东区的一位典型的妈妈过的是什么生活。这位妈妈对于教育采取的是什么典型态度。最近咱们中国也有一篇很流行的文章,叫《顺义区的妈妈和海淀区的妈妈》。你可以对照看一下。你会发现,不管社会上漂浮着多少教育理念,两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家庭,其实选择了一样的教育模式:高压力下的高强度学习。

不谈教育,这其实也符合我们的常识。世界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唱着歌就把知识给学了?快乐着就成了人才?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必须吃苦,这是个历史久远的朴素道理。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工厂?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一个基本条件是,中国培养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师队伍。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是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培养的工程师的总和。这样的国家,不成为世界工厂,会是哪个国家呢?那为什么中国教育会有这样的成就呢?有一个学者跟我说了一句话:因为中国教育的特征,是精英教育全民化。

不努力就很猛?

这种天才绝对存在,学习能力超强,过目不忘,像极了没喝孟婆汤的人。

这种人下限很高,但是依然有“伤仲永"的人物存在。

从每个个体来看,你的天赋都是靠努力承载的,不努力你的天赋就会打折,想进化为自己的”完全体“?那就得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