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新读历史有意思简友广场

【西厢记】新读—2. 虎妈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产物

2019-01-24  本文已影响196人  七喜2007

文:七喜

【2】

我们来看“楔子”。在元代和明初的时候,在一段戏正式开场之前会先唱一段曲子,这个叫楔子。有点像我们看春晚的时候,小品开始冯巩喜欢讲的那句“我想死你们了”。

楔子的作用是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但是在戏剧中,跟阅读不一样,楔子一来是引出后面剧情的开场,另一个也起到热场的作用。我们现在有时候看东北二人转,也有那种一上场不开唱,先来一段绝活表演,把场子热起来,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剧情中。这个在民间很多场合都有。

[外扮老夫人上开]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女,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我们看到这一段楔子,先上场的是老夫人,也就是崔莺莺的母亲。在元代杂剧中,女主角叫正旦,男主角叫正末,除此以外的角色都要加“外”。外扮老夫人上台了,她开始先唱。

老身姓郑,老身是老年人的自称,不分男女。她怎么说呢,先自我介绍,姓郑,也就是娘家姓郑。夫主姓崔,嫁的这个夫君姓崔,为什么叫夫主呢,这个有一种尊称在里面,丈夫是一家之主。故称夫主。

夫主身居高位,是前朝的相国。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呢,古时候嫁娶一定是要门当户对,尤其是富贵家族。我们在红楼梦中读到的四大家族,王夫人嫁到贾家,王夫人的妹妹嫁到薛家,贾母的娘家是史家。四大家族是以贾府为首的金陵省的官僚集团。四大联姻,势力庞大,都在当时的“护官符”之中。

在红楼梦里有一段,贾政的乳母赖家,因为倚傍着贾家,本来出身是下人,到了第三代孙子也买了官做,就成为了官家人。孙子也有出息,虽是买的官,但后来自己争气,官做大了。赖家老太太就来贾府中请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她们去家里做客。

当时做客并不像我们今天,在主人家吃一顿,大家打牌消遣后晚上各自回家。对于金陵府中有头脸的富贵人家,请客一般都要摆三天。第一天,赖家请的是主子,也就是贾家。第二天才请的自家亲戚,第三天请的是再远一点的与自己平级的朋友。阶级分得非常清楚,而且一定突出主子家的身份。为什么呢,为了在护官符中多求点保险。

所以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上台先介绍的时候,你看,她先讲了自己的姓,夫姓,夫姓之后首要讲的是夫家的阶级位置。我们今天介绍的时候,可能会多讲自己,比如自己的喜好、才能、理想啊,等等。但在旧时,老夫人嫁到崔家,崔家的荣耀便是自己的。假如老夫人的娘家不够等级,也不可能嫁为相国夫人。所以老夫人娘家的荣耀是隐说的,大家都心照不宣,无须特意说明。

那么,前朝崔姓的相国呢,因为生病而死了。死了之后,家里只留下一个小姐,没有儿子,没有子嗣,也就是没有传承人。旧时女子,未嫁时从父,嫁了以后从夫,夫死从子。老夫人没有儿子,相国死了以后,等于是在社会上没有了依傍的人。

今天我们有时候看到电视台的一些法制节目,很多老人的房产,子和女儿打官司争夺。在曾经的父权社会中,多年沿袭下来的男尊女卑和性别分工造成了宗族观念中重男轻女。包括在农村很多地方,旧时候儿子是生产力,生产力多就意味着富裕。这也是农耕社会时的价值创造力所带来的影响。

我爷爷奶奶留下了两间平房,其中有一间无论如何要留给他们的长子,家族里的姐妹们也都认可,并无异意。但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女性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担当了更多的重任,创造了更多生产价值以后,人们不再觉得只有儿子才是依傍。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前进中必然走到的转变。

老夫人讲到自己丈夫死了,是很悲伤的。这个悲伤里一来是自己依傍的人没有了,另一个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忧。但你看,她很快又说到,莺莺虽然是女儿,年方十九,但是她既女工做的好,诗词书算也样样精通。

她为什么要这样说?短短的这一句里,有几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介绍了自己夫家昔日的荣耀。第二个是夫君死了,自己没有儿子可依傍,也就是荣耀的源头失去了。第三个转折是什么,虽然没有儿子,但女儿培养的很优秀。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老夫人有点像今天的虎妈,对孩子的培养非常用心。而且我们从这个用心中能揣测到一点她的心计,什么心计呢,未雨绸缪。她有可能预想了自己没有儿子,而且你看,相国没有娶妾,这个在旧时很不可思议,文中没有提。那么,没有妾生儿子来威胁到自己的位置,自己又生了一个女儿,那么,要把这个女儿培养好,是什么呢,是她的一个筹码。这个我们在下面的内容中很快就能看到。

从一出场的楔子,我们就很强烈的得到一个认知——这个老夫人是莺莺最大的阻力。所以这个也是作者的聪明之处,母亲是婚姻中的阻碍者。在礼贤孝道的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突破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听到这几句的时候,我们就很期待下面的剧情。

在一开场的时候,作者三言两言,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引出了悬念。这也是写作者最要学习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