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VersionMe-BVM社群创作专栏

20171231 一周反思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Owl_007

20171231 一周反思
过去一周,对我来说,是完全失控的一周。

关于吃

这种“失控”首先表现在我和食物的关系上面。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我是否想明白了“吃”这件事,但好歹看清楚了自己这一周的“饮食模式”。
在这一周里,我没有“吃饱”的概念,只有“吃不下”这一种情况。很少感到饥饿,也很少感到吃饱,都是直接吃到胃里再也装不下。有和朋友去吃韩式料理,我就着辣白菜生吃蔬菜吃很多很多的时候,也有自己一个人买来些食物一直吃一直吃直到吃完一大份的时候,而且吃完还可以再吃点别的,当然了,不是一点,是很多。
想来从小到大我的饮食都还算规律,偶尔会吃得多一些但也不至于失控,而且我自己会知道停下来,这一周却完全不是,一直吃一直吃,吃饱了吗?没关系,我还想吃,我还没有“吃够”。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吃的东西,有些是我以前也会吃,但绝对不会无限制一直吃的食物。
现在想来,这种对食物的“瘾”,这种“不可控”状态,引起了我的恐慌,面对恐慌,我试图分析,试图控制,当然,下一次吃东西的时候,我还是败在食物脚下。
我以为自己是因为想家,缺乏安全感。结果,昨天下午我和老妈视频了很久,我和我妈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她提到两个哥哥的情况,我稍稍代入了一下我自己,于是发现,还好我现在不在家,因为我还没有能力招架这一切。当然,如果我真的在家可能情况也会不一样,但至少我现在知道了,想家的话就和爸妈视频聊天打电话,别用食物来逃避。
而周四周五这两天,我买了些零食,于是情况更加失控。我只想一次全部吃完,“吃”对于我,真的成了一个麻木的动作,我品尝不到食物本身的味道,完全被各种添加剂冲击。
有一次,早饭前,我去办公室,我感觉自己非常非常轻盈,这种感受真的非常非常棒,于是也会有“今天就不要再吃那么多啦”的想法,但一到办公室,我又开始吃起来。
伴随着这种无限制的吃的状态,我对食物也变得不挑剔。
两个月前,我还不是一个很能吃肉的人,吃几口就会吃不下;而从小的饮食环境是,主食青菜为主,吃肉相对少。我很喜欢吃馒头,面条。在家的时候,吃馒头也不会吃很多,可能一顿饭吃半个馒头,饭后吃一些水果就饱了。两个月前我开始尝试生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倒也有模有样地坚持了下来,观念转变了,饮食状态也瞬间变化:我不再觉得肉很油腻了,我开始很能吃肉,也很能吃菜,但没有吃主食,馒头米饭都不吃,麦片面包都不碰,水果也吃得很少。刚开始那阵子,吃青菜比较少,让我有点担心,所以之后会补充绿色蔬菜。那阵子我对食物其实也是充满了欲望,只不过很少有机会吃到自己再也吃不下,没有锻炼倒也确实瘦了下来。再后来,我觉得不运动不行啊,毕竟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于是有那么两周,我每天早起到办公室运动,白天继续不吃饭,多吃肉多吃菜,早睡早起作息规律,由于我荒废运动而下降的体能也稳步恢复,虽然与食物的关系还是有些“紧张”,但我没有太在意,每天看书学习写文章,工作任务量也比较小,算是状态比较好的小半个月。之后因为例假,也就是从上周开始,伴随着《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带给我的财富观念上的冲击,我慢慢开始“崩盘”。
昨天下午我吃了一个馒头,吃完之后感觉非常非常不舒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也有心理原因作祟,不过我确实已经有很长时间(其实也不过一个月,但我感觉真的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没有吃过馒头了。久违的咀嚼小麦的快感,一下子把我包围。记得两个月前,让我一下子吃掉一个馒头还是比较困难的,结果昨天下午吃馒头,吃完我只感觉意犹未尽。过去这一周我吃了很多甜食,饼干居多,我发现,除去小麦,想在超市里买到零食,还是很难的,原来人类已经可以把小麦做出这么这么多花样了。
其实这一周我羞于承认、逃避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从小到大,我对食物,都缺乏感知,缺乏觉察,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吃,以及,我应该怎么吃。
现在再来回顾我尝试新的饮食方式的这段时间,我感觉好像过去了半年,一开始轻浮的“试试看”心态,让我随时有退水的可能,加上生活中出现巨变的,不只是饮食,还有意识,观念等,的确没那么容易招架。
但如果只看食物的话,我发现,现在是时候认真对待它了。
吃肉是件好事,但现在饭店里做的肉,确实没那么放心,所以,多吃青菜和水果,适当吃些主食,比如米饭地瓜,是非常适合我的选择。食物是那么美好的存在,我从现在开始,对待食物,认真做功课,处理好和食物的关系,不再滥用食物。是否生酮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一定不再吃小麦,远离麸质,选择健康干净的食物。
今天我在寝室里呆了一天,没有出门,不说话也不吃东西,我睡到自然醒,手机关机,算是“轻断食”,想想以前,我偶尔会饿一两顿作为调整,如今我已经有大概三个月没有断食了。今天再一次轻断食,一整天只喝水,会饿,会有一点点晕,但看书的时候,大脑还是可以快速运转;下午睡醒之后洗衣服,走路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有些模糊,大概还是处于低血糖状态,但无大碍;五点多的时候,我真的非常非常想结束今天的“闭关”,跑去里门吃一份石锅拌饭加地道的辣白菜,但想了想,是我自己选择要闭关,要静下来,那还是不要出去了。毕竟出去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能再次破坏自己的规则。
今天不吃东西,不是对我自己的惩罚,也不是刻意要怎样,我只是觉得,吃太多带来的问题,要通过相反的方法,引起自己的思考,以便调整。
我想,即使是明天,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就完全对食物保持自觉,我还需要调整,所以现阶段,不吃麸质自不必说,不买零食也是当然,但可以当零食吃的坚果,也先不要买;多买些水果来吃,可以适当吃些主食,但蔬菜依然是必备,肉也不限制,前提是我自己可以确定那是干净卫生的肉。少吃盐,多喝水,饿了,想嚼东西的话,吃水果。
对食物的分析,就先告一段落。

冥想&运动&早起

这一周的冥想我也都不专心。没能早起,每天都是快到七点的时候匆忙开始冥想,走廊里开始变得吵闹,我的时间也非常仓促,随便坐一会儿,任由思绪乱飞,脑子里各种想法交织。冥想结束,自己不仅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反而更加浮躁。
其实我睡得不算晚,十点之前一定是已经躺在床上了的,但早上会赖床,总想着不用锻炼,也不想看书,多睡会儿呗。
上上周的周一周二我是有老老实实做运动的,之后因为偷懒,就一直没有运动,再到上周日例假,所以就一直拖到现在没有运动。
其实早起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难,整个城市还在熟睡中,我已经静悄悄地起床,冥想,看了会儿书,天亮之前还做了组运动,这种感觉是非常棒的,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有无限活力,这就是我月初的状态,无需刻意行动,我只是自然而然地这么做。我真的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当时我也没觉得这样和不运动的日子有什么太大差别,也没觉得自己多厉害,只是去做。直到我这几天都浑浑噩噩,早上赖床,冥想变成胡思乱想,不运动还乱吃东西,我才发现,那些“好”的日子,弥足珍贵。
当初开始冥想,我没有太大决心,也没想很多,只是稀里糊涂地开始,之后接触到超越冥想,我也就照翟宇老师在直播上教的方法去做,我从来没有想太多,怕自己太大决心反而什么都做不成;凌晨四点多起床也是一次偶尔非常清醒地醒来,不想再睡,读《当下的力量》,感受到自己思考的流畅;六点多运动也是因为感觉到自己体能衰退,不能总是以生酮为借口多吃肉却不运动,发现下午锻炼比较困难,又一次早起之后,读书读到六点半开始锻炼,发现清晨空腹运动没什么困难还可以很专注,于是把写文章的时间调整到午休后,上午就背单词,体能开始慢慢回归。
那些“好”的日子,都是“偶然”发生,但其实在那一个个践行着“好”的当下,我知道都不是偶然,我知道自己必然会五点前醒来,不贪恋温暖的被窝,悄悄地起床,刷牙然后冥想,四周一片黑暗与寂静,室友还在睡梦中,我就心无旁骛地冥想二十分钟;虽然接下来就是顺其自然地读书运动,但我知道这些都是我这一天的“必然”,偶尔会被借呗的还款压力攻击导致自己做出一些非常愚蠢可笑的行为,那也是我不臣服的时候。但我知道这些有“好”有“坏”,都是必然。
这些“好”,为什么会在之后,完全消失?
我想了想,虽说是“邂逅”到这些好的体验,我之后就把它当成自然而然的功课,但没有失去,没有再次体验到“不好”,没有再次回到贪嗔痴的状态,我不会意识到这些“好”的价值。现在的话,我也没什么决心,只是再次知道,确认,早起是适合我的生活方式,早饭前运动一会儿,不求量,不求一定要出一身汗,但做一组HIIT,可以帮助我保持状态。
冥想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却没有好好地去学习了解它,也没有带着坚定的心态专注练习,走神的时候我就任由自己走神,冥想之后也没有再想过这件事,只是偶尔会对走神时自己脑中出现的念头稍作分析。对这项重要的功课,我下的功夫还不够。
接下来,先做到早起,营造安静的冥想环境。

读书

第一节“食物”的部分,我提到《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与其说是冲击,倒不如说是引发了我对未来的恐惧。
我还没有读完,目前读到第19章,我前两天还浏览了作者的网页。虽然我不知道接下来作者会如何展开,但我的一个感觉是,想要拥有财富,就要自发主动地去做事,输出,生产,创造价值。
于是我就陷入一种恐慌,因为要拥有财富就要自己去做事啊,多可怕。
书的开头讲sidewalk和slowlane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有些不良金钱习惯和意识,于是会改掉,这两部分带给我的,更多是对自己以往生活的审视,于是就拔除不好的部分,以后不要再这样做就好了,“破(动词)旧”相对没有那么难,也没什么好怕的。而之后,作者开始讲到如何获取真正的财富了,是“立新”,我有些慌,因为不敢去做,因为胆怯于面对,害怕自己需要真正去担当,去负责,去领导,于是就想逃。加上做不到早起,冥想不专心,不运动,还乱吃东西,负面的感受和行为一齐袭来,我选择了非常直接的逃避方式 - 放下这本书,不读了。于是,我真的就没有“时间”继续读这本书,也不肯专注于“当下”,完全不自律,知道我不该这样做,又不愿意去控制,隐隐觉得这种低迷状态于我一定也有启发意义,可是,要得到启发并不意味着我就得这样不负责任地生活啊,难道早起冥想读书运动规律饮食生酮无麸质对我就没有启发意义吗?或许是没有,因为这样做只会直接促成我的成长与进步,不需要走先启发再行动的路线,我就直接上路行动了。
现在我明白了,恐惧归恐惧,书还是要读的,哪怕自己真的就做不到,那也要先去做。所谓能力,所谓担当,不是先有担当后做出成绩,而是,只是去做,因为无知,因为缺乏经验,因为愚蠢而犯错,但即使如此,也不逃避,吸取失败的教训,继续做。说到底,臣服于当下,也不过就是,继续做事。
如果说人的本性就是贪嗔痴,我不知道是否有道理,但我慢慢意识到,我的本性,大概是如此。比如,我连续读书一个小时会感到累,眼睛需要休息,于是我会停下来做点其他的事情;可是,连续刷手机一个小时,不需要思考,或者说,浏览一些不需要思考的内容,沉迷于即时反馈,好像没什么困难,连续吃东西一个小时我也能做到,真是可笑。

关于计划

这段时间我都没有在简书上发文章,缘起于我想把自己关闭起来,专心做些事情,当时也是豪情满满,告诉自己不必在意外界反馈,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做人做事。但到现在,我发现,不行哎,我还是有表达交流的欲望,我还是想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况,也和大家分享,我想好好做事和在简书上发布文章并不冲突。于是,接下来我就继续在简书上发布自己每天的文章,我也会把这段“消失”的日子里写的文章,整理成周合辑发布。
这只是一个例子,但类似情况出现不是一次两次。不是说我一定要把文章发布或是不发布,而是,我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有悖于我的成长 - 凡是我没有想清楚的事,我都没有办法始终如一地做下去,哪怕是“好”事,冥想算是一个例子。
对我自己的计划,我往往都只考量当前,尤其是对我的生活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计划,比如,新列一项routine,我只是知道,这样做很好,有利于我,却对这件事本身缺乏思考,我没有真正想过它会从哪几个方面影响我,短期、中长期会给我带来哪些变化,一直做下去的话,之后可能的发展迭代是什么。作为一件要每天都去做的事,我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到,于是提前给自己找好借口,“因为我一开始就没有好好做嘛”,“我一开始就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嘛”,给自己找好台阶,等到自己彻底放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太责怪自己。
对于计划,我一直都不允许变量存在,想好的要做某件事情,如果在那个定好的时间里,我没有做到的话,我就会直接放弃,不会继续做。然后我会很沮丧,觉得自己很差劲,很没有能力,这点事情都做不到,同时产生的,是我觉得,自己这一天都糟透了,哪怕上午阳光非常温暖,我有认真做事,到了下午,这件我没有做到的事情,也可以分分钟摧毁我接下来的全部行动,我会任由这件没有做到的事的情绪余波,控制我所有的行动,也想不到什么当下,就丧着呗。
直到我写下这一段文字,我才意识到自己这一点。
出现问题,尤其是自己的计划出现问题,比如没有做到,接下来,我怎么做?
弥补,而非放弃,任由过去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不折不扣没有借口地做。
一直以来我都有早上做好一整天计划的习惯,我也引以为豪,而一直以来我也很难按照清单逐项完成,偶尔很艰难地全部做到我会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我把做不到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执行力不够,刷手机,被某个电话或某条短信干扰,却没有想过,会不会我的计划本身就有问题?事实上,我做计划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完不成,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毕竟,当同龄人周末都去玩耍而我自己乖乖待在家里写作业,是会被大人认为“你很乖”的,这种“别人赞赏”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认识到这一点真是艰难。
一方面是任务清单需要精简,只做重要的事,另一方面,我真正意识到,我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也对我的计划负责,写下来的任务就一定完成,在定好的时间里没有做到就之后补回来,或者想想看,是不是这个计划本身不合理,或者,是不是这件事做到现在,我是时候做出调整了?找出可以优化的地方,也给自己容错空间,允许事物不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迅速调整不受影响,哪怕当时很沮丧,之后还是认真活在当下,继续做事。
没有什么是不变的,这一点我当然知道,只是面对自己的计划,我怎么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就完全没有意识到呢?
计划不只是会变,而且是“可以”变,但不变的,是自己把这件事完成的行动力,所谓自己没忍住去刷手机只是自己行为的现实,而非借口。承认自己就是偷懒沉迷于手机逃避了一会儿,那又怎样?接下来继续去做事就好了嘛,我再不用所谓负面情绪来“惩罚”自己,不允许自己快乐,因为这之后,我就真的什么也做不成了。
允许自己犯错,也知道很多事情的发展是不可控的,原来我的功课,不是让外界围绕我的意志运转,而是,不管客观环境怎么变化,我都认真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完成,交出自己满意的答卷。面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不存侥幸心理,改就好了,按照自己知道的“好”的标准去修正,而不是姑息,骗自己“这样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凡是我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就是有问题,一定会有问题,这种对问题的敏锐觉察,也离不开自己每天的冥想。
本来计划今天的总结围绕食物、冥想运动、读书来写,结果发现了自己对“计划”本身的新认识,算是今天闭关的收获之一。
我开始发现自己真是,愚蠢又可爱。一个简单的逻辑,因为自己没有觉察到而反复受其影响,我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知道这个道理,却在解决另一个问题的时候,完全想不到它。但是,那又怎样?对我来说,生活,修行,不就是在做一件件事的时候,一次次地觉察到,万事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并用这个逻辑在不同事情上的表现来解决问题,认真把事情做好,让自己快乐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