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海观澜》档案12章:欣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横亘千年,仍以其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扣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全词以月起兴,在对宇宙和人生的哲思中,融入对亲人的思念,将情感与哲理精妙融合,词章间尽显其高超的锤句炼字技巧。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劈空一问,起笔不凡,词人运用“设问”手法,直抒胸臆,将内心对宇宙奥秘的探寻毫无保留地抛出,为全词定下深沉而旷达的基调。“问”字堪称神来之笔,化静态的望月为动态的对话,赋予青天以人格,仿佛青天是一位老友,可倾诉衷肠,使词句顿生活力与情趣,同时奠定了全词的情感走向,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驰骋想象,以浪漫主义笔法构建出天上仙境。“欲”与“恐”二字,形成鲜明的心理对比,细腻地刻画了苏轼既向往超脱尘世,又眷恋人间烟火的矛盾心境,这种矛盾冲突,让情感的表达富有层次感和张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月亮的移动轨迹,赋予月光以动态美。月亮缓缓移动,转过朱阁,低低地洒进雕花的门窗,宛如一位温柔的使者,目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将长夜无眠者的孤寂心境烘托得淋漓尽致。“照”字则将月光聚焦在“无眠”之人身上,以景衬情,不着痕迹地抒发了词人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眠的惆怅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恨”字饱含深情,看似埋怨明月不解人意,实则是词人借月抒怀,将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与离别的愁苦尽情宣泄。“何事”的反问,强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使思念之情更具感染力。
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对仗工整的句式,将人生与自然现象相类比,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世间万物难以完美的普遍规律,哲理深邃却又通俗易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字凝聚着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即便相隔千里,只要同望一轮明月,也能心意相通,化距离为无形,给人温暖与希望。
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在锤句炼字上,一字一词皆饱含匠心,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将对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苏轼卓越的艺术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无愧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