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长
--读《奶蜜盐》32
作为老师,我们会发现一个的班级的学生中,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会有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却常常不甘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值往往是偏高的。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要求特别严。当孩子开始上小学时,她每天会用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写作业,可是她的孩子发育的比较晚,相比同龄的孩子,她的理解力还没有达到学校的功课要求的那个程度,所以每天的作业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困难。那位妈妈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哪个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她单纯地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她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所以每天她都会辅导孩子功课,刚开始的时候,那位妈妈还能耐着性子一遍遍地给孩子解释,但是当她解释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懂时,她就会禁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了。结果,孩子看到妈妈发脾气,一害怕就更加不懂了。长此以往,每次写作业时的场面都是鸡飞狗跳,大人生气,孩子紧张。
尽管妈妈坚持了很久,但是效果并没有改进。这位妈妈的对孩子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孩子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我们要看到孩子的不一样,也要尊重孩子的不一样。我们无法强行改变每个孩子天生的不同,我们只能在孩子现有状况的基础上提升他可以发展的方面。
文质老师说“在某些方面,孩子与他人相比会有明显的不足。这个不足,不是足够努力就能改变的。让孩子正确面对这种竞争的方式是:挖掘自己的优势,多与过去的自己比较。”(《奶蜜盐》117页)
我的一个学生在上初一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特别突出的文字表达能力,他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每次作文评点课上,语文老师都会把他的作文当做范文来赏析。这个孩子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悟性也不错。但是,他也有自己明显的一个不足,他的运动协调能力比较弱。当时,学校的课间操是第二套广播体操,他做操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手脚不协调,在一群孩子中间他的表现极其“与众不同”,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的人会认为他就是不认真做,其实我知道他已经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因为我了解他,他也跟我说过他努力了,但是他做不好。就像文质老师说的那样,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结果的。
我在上高一时,最让我头疼的科目是物理,上课的时候即使我认真听了,我也不懂老师真正在讲什么。或许是我只听到了老师的话,却没有理解老师语言背后的真正意义。我的物理成绩也一次都没有及格过,因为对物理学科的畏惧心理,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我就选择了文科。和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班级有个男生,平时也看不到他怎么用功,课后的时间他经常往球场上跑,还在那个年代就交了一个女朋友。可是,每次考试,他的物理成绩都几乎满点。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对于我这样的学生真是打击太大了。不过,他也有他的不足,那就是他的语文就很一般了。所以,每个人都是各有特点的,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当我们成为家长之后就忘记了这一点呢?
“人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其中一个方面的挫折就是,和你身边的人比较,你会感到自己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奶蜜盐》118页)
很多挫折感和失败感是和他人比较而产出的。如果我们把眼光从他人的身上回到自己的身上,接纳自己的不同方面,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进步,那么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就会发生变化,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