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宝宝配不上500块的衣服?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跟朋友的聊天记录,朋友建议她去为宝宝买件衣服,她问什么价格,朋友说500,她淡淡地回了一句:这么贵的衣服,他配不上。
看了这个聊天,我心里莫名不舒服。一开始觉得这妈妈说话不中听,小孩子嘛,有什么配得上配不上的,又不是凭自己的本事买衣服。孩子的吃穿住行,哪样不是父母出钱的?
后来又一想,觉得这个妈妈说这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心中便生出几分悲哀。
孩子还小,确实不凭自己的本事穿衣吃饭。但他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人生的起点基本上就确定了。即使不是生在现在这样一个阶级固化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时代,家庭代际之间的思想、见识、财富、技能的传承都是显而易见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前一辈或者几辈人的基础上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思想和见识。
来讲个故事,两个主人公分别是A和B。
A的爷爷是贫农,爸爸是石匠和农民。他爸爸是个很勤劳的人,石匠活计很拿得出手,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优点,他不识字,不读书,平时除了干活,就是跟人喝喝酒、聊聊天、开开玩笑,对子女的教育没有任何特别的看法,饭桌上一家人彼此很少交流思想。
这样的家庭环境,你觉得A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呢?
再来看B,他的爷爷是个地主,文革中被批斗,他爸爸年轻时因家庭成分问题,被迫辍学在家务农,多年后市里的煤矿到乡下招工,他放下小推车就跟了去,后来成为有城市户口的工人。他为自己年轻时候没能深造深感遗憾,有时间就练毛笔字、读书,还喜欢钻研周易;他总是鼓励孩子们要好好读书,遇事要独立思考。
你觉得B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思想上的启迪至关重要。
A读小学和初中时学业优秀,待到上了高中需要走读,学校餐食极差,住宿条件也非常艰苦,A就动摇了继续读书的决心,想回家务农,父母对此没有太大异议,A就退学了。在家待了两年后参军,在部队也没有什么建树,退伍后回到老家继续务农,最好的时候当过村主任。其兄弟姐妹也都非常平凡,过着乡村普通人的生活。
B跟A是初中同班同学。那时候A总是考全班第一,B考第二。B读高中时也不是班里最优秀的,但父亲的好学为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立志考上一所好大学。他先后复读了两年,最终实现了梦想,考上了一所名校。后来一路拼搏,出国读了博士,四十多岁的时候成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三个弟妹也都大学毕业,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医生,最小的弟弟留学回国后经商,是当地有名气的企业家。
A和B那一代人不是生活在阶级固化的时代。但A的命运在他很小的时候其实就基本确定了——他不会有太大出息的。因为他的家庭对其智慧的熏陶几乎为零,他的原生家庭可以说是一个文化荒漠,他从小除了在学校学到的一些知识,智慧方面没有人启迪他,他就像一个小兽,对生活的态度是由生命最本初的欲望支配的,譬如享乐、自私等等。参军似乎是他一辈子难得的机会,但因慵懒没进取心,他也没能把握住机会。
与之相对,B的父亲一方面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耳提面命,无数次提醒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会探讨人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从小在公开包容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心态开放、平和、积极、乐观,这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一点不难预料他们未来的生活应该不错。至于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要看个人的能力和机遇,但他们人生起点的基本面的确比A强多了。
A和B现在都到了当爷爷的年龄了,但是他们俩十几岁一起进入初中读书的时候,甚至更早,各自的命运已经基本可以预知了。
总之,原生家庭之于一个人,就如同花盆的土壤之于种子,虽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重要很,但生身父母的影响力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贫瘠的土壤只能养育出羸弱的植株,羸弱的植株衰败后养不出肥沃的土壤,而贫瘠的土壤又只能供养弱小的植物,如此生生世世,循环往复,超越不是不可能,但难度很大。
所以说,文章开头那个妈妈说的宝宝不配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作为一个妈妈,我还是觉得她不应该这样说。
说孩子不配,根本上是说她自己和她老公不配。毕竟,买不起衣服的是她和她老公,孩子将来虽然很难超越阶层,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想要孩子将来“配得上”好生活,她和她老公首先要趁着年轻好好努力,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争取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起点。
这样,“配不上”就是暂时的,好的基础再加上一点运气的话,孩子未来超越现在的生活,也未必完全不可能。你说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