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风又起波澜

2018-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隐曜啊
村风又起波澜
      我们现在对于所见的古装剧,绝大部分都把自己自动带入统治阶级的内部位置和视角来考虑问题,以及行为举止。

      其实不仅是影视剧内外,一些人看书,特别是历史书,也是这样。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着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劳苦人民,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不仅仅把这等名词只作为一个整体来修饰自己的说辞,装潢自己的身份,而是把这劳动人民拆解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注意,是个体的人民,并把特定的历史图景加上,客观地评价人民的地位。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历史表现,大都忽略了基层、底层人民的作用呈现,不是说没有,而是说没有深刻地表现出来,往往一笔带过,用“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着……的作用”这一套定位。

村风又起波澜

      而且基于上面的原因,即使有的负责任的历史人想要表现劳动人民的重要性,也会因为读者或其他接收者因为之前太多重复简单的对人民的定位描写而产生思维定势。

      封建时代,农村劳动人民在现在总是背了很多锅。

      而且我申明,我也并不是为某些不适宜的农民运动做洗白,只是为了一份情怀,一份波澜壮阔又细致的大历史的情怀。

      说到这类运动,有一个趣事要讲给大家听:近代日本开始翻译西方概念的时候,是热衷于用汉字来翻译的(这也要说明一些事情:不要总是认为,现代汉语只是单方面的受日语外来词的影响大,汉语内在的活力远超一些现代人的想象)。中国翻译西方概念的过程中,有很多传教士参与。而这些传教士们,又都很喜欢做报纸,这其中有一个很成功的叫马礼逊,编了《华英字典》。一天,他在澳门来了一个老乡,叫米怜,他鼓励米怜去南洋马六甲传教,并把刻印匠人梁发推荐给他,有趣的在于这个匠人,多年以后写了一本叫《劝世良言》的传教小册子,让一位叫洪火秀的落第士人大受启发,当即改名秀全,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很清楚了,也可怜整个东南的劳动人民与多年积累的财富啊,历史有时就这么纵横有趣。
      以上当作我的小插曲,接着还是转入我的正题。

      那时候嘛,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限制,能较为安稳地吃上饭就是一年到头来的最大追求,更别说经常吃饱了。

      不接受反驳,这是奴隶以及封建时代绝大部分被统治阶级的生命常态图景。

      关于历史史实的多维视角,其实是从高三老班历史老师那里获得的。在这里必须谢谢暖锋中的连雨。

      毕竟说实在的,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大部分应该叫做历史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史实。

      譬如“鸦片战争”,我们已经很强势地定义了它名字中所带的那个属性,而很自然的,就忽略了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多方面的意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处于革命史观的需要,我现在还不能多做什么。

      但不得不吐槽一句,这种形式曾经给面对高考全国卷的高三党们带来了不少坑啊。

      再回到奴封乃至近现时代广大农村其间。

      其实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特别是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演绎在历史舞台之上,甚至衬托统治阶级杰出人物的仍是我们广大劳苦群众。

      还是不接受反驳,我们有谁不是从中走出的呢,就算你祖上是登科及第的士大夫家族,再往上数,还是回到根本上来,不过在某一历史阶段完成了阶级流动而已。归根结蒂,二千年来,华夏以农立国。

      我啰啰唆唆写到这了,是为了啥。还是情怀啊。

      去年的暑假,刚读完《白鹿原》,也看了下改编的电视剧。对于这段故事史诗的感受就是想说说什么,真的是,真的是,厚重啊。也不愧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厚土。如此恢弘,如此荡气回肠,如此这般,深刻得入木三分。我想,了解大历史的人更能体味其中的三昧,其中的家国情怀,其中的时代多迁,风云变幻。能真正从社会各个层面去感受中国从清末到建国的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图景。特别是从一个人,一个白鹿村的小口子,打开整个封建末期的人性与理性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摩擦。更是展现整个政治变迁的程度之复杂深刻。让人叹服。这是八百里秦川的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劳动群众的个体展示。虽然其中主人公出身地主阶级,但并不妨碍显现劳动人民的大历史图景。

      带给我这种类似情怀的还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我不用再去说这些作品的伟大的意义,但我需要说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

      它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个体,细致入微地展开了一个时代。

        电视剧我看的不多,但是《闯关东》,得算其中一个,我本身也是山东人,看着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其他的看朋友们评论还有不少,《乔家大院》、《走西口》、应该也不错吧。

        写到这,不想啰嗦那么多了,就这样吧,感觉就是一点想法,形式有点散了。

 

村风又起波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