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01】五个十分钟泛读《认知天性》|第2个
十分钟泛读《认知天性》|第2个
昨天,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本质就是:利用检索练习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
人类天性懒散,所以喜欢使用重复阅读的方式来增强记忆。而重复阅读又是一种白费力气的做法。只有向人类的天性挑战,通过费尽心力的检索练习,才能增强学习效果。
今天我们了解那些增强学习效果的方法:测验和后刻意练习。
带着思考去读书
第二天思考题:你知道什么是刻意练习吗?
01
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之为测验效应。测验,顾名思义就是考试。
虽然教师和学生都不太喜欢测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测验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
当测验时,人们在脑海中不断检索曾经学过的知识,这样就会增强记忆。
测验有哪几种形式呢?实际上,测验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次测验,第二种是多次测验,第三种是延迟反馈。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看一看,这三种测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首先是单次测验。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员把八年级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安排在科学课后做一个小测验,另一组不安排做小测验,但是会反复看知识点3遍。
在一个月的大考中,做过小测验的一组学生平均分是A-,而没有做小测验的一组学生的平均分是C+。
可以看出,单次测验完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多次测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次实验,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了一段故事,故事里面涉及了60个实验的名称。
第一组学生们在听完故事之后,立刻做了测验。结果显示,学生们记住了53%的故事内容。一周后,这些学生能回忆起故事中39%的内容。
第二组学生们不做任何测验,一周后他们只能回忆起28%的内容。可以看出,让学生在听完故事之后做一次测验,记忆率就能提高11%。
第三组学生,在听完故事之后,立刻参加了三次测验,一周后他们仍然能够回忆起53%的内容。
由这个例子我们得出结论:多次测验比单次测验的效果更好。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延迟反馈。无论是单次测验,还是多次测验,目的就是为了练习检索,从我们的脑海中回忆过往学过的知识。
既然是测验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延迟反馈就是说,对于测验中的错误答案,人们不应该立刻纠正它们,而是要等测验结束之后,延迟纠正答案。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接着来看书中的案例。
这一次,研究人员还是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可以边测验边翻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开卷考试。另一组学生在测验的过程中不被允许翻书,只能等考试结束之后,查看相关内容,并自己检查自己的答案。
结果自然是开卷组的学生分数更高。但是,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没有翻书组的学生却表现得更加出色,成绩更高。
这就是延迟反馈的效果,它让学生们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检索练习,这样做会增强他们的记忆,使学习效果更好。
02
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单次测验、多次测验还是延迟反馈,都能达到检索练习的目的,从而为学习助力。
与重复阅读或者反复复习比起来,检索练习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然而,我们生活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看法:频繁的集中练习效果更好。
曾经有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讲的就是集中练习。在那本书中,提到了“练习,练习,再练习能让学习效果更好”这个观点。
然而,本书作者也指出了这种练习的弊端,即频繁地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比如说,那些铺天盖地提倡短期提升语言的夏令营,还有承诺迅速提升成绩的速成班,都是集中练习的例子。这些课程往往把知识浓缩到一到两周时间。
实验证明,在短期内学生们只能说把知识记住了,但是并不会融会贯通地学明白。

那么,怎么才能够真正地把知识学得更牢固呢?本书作者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后刻意练习。科学家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后刻意练习”比“刻意练习”效果更好。
那么,后刻意练习是如何进行的呢?这里归纳了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间隔练习。间隔练习就是在两次练习之中稍作停留。
我们来看一个生动的案例。研究人员挑选了38名住院外科实习医生进行一项研究,这些医生被安排参加有关显微手术的小课。这门课程的内容,是学习如何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
这个研究也是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医生们一起上完了四节课,第二组医生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休息一周,第二周再上第二节课,以此类推,最后他们也上完了四节课。学习结束,研究人员用小白鼠的血管做实验,考察这些外科医生的学习成果。
结果,一起上完四节课的医生,在评分中都低于间隔上完四节课的医生,并且他们其中有16%的人,损伤了实验小白鼠的其他血管。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间隔练习使知识储存得更加牢固。作者表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的痕迹得到加深。”也就是说,间隔练习给了我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从而更好地巩固新知识,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03
第二种练习方式:穿插练习。
穿插练习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插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题。

这里有个小例子。有两组大学生,研究人员分别教他们计算四种少见的几何体体积。这四种几何体分别是: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及半椎体。
一组大学生按照几何体的顺序分别做题,另外一组大学生穿插着四种几何体来做题。第一组的正确率89%,而混合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
但是,一周之后再次测验,第一组学生的正确率只有20%,而第二组是63%,远远高出第一组学生的正确率。
由此可见,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穿插练习见效比较慢,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教师们普遍不太喜欢用这种方法。然而,从长期记忆的角度来看,穿插练习是有着绝对的优势的。
第三种:多样化练习。
多样化练习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不同形式的练习方式。
举个不可思议的例子。在体育课上,两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到篮子里。其中一组孩子,将沙包投到距离自己3英尺远的地方,另一组孩子,将沙包投到距离自己2-4英尺的地方。
12周之后,让这两组孩子接受测验,他们都投到距离自己3英尺的地方。结果显示,2-4英尺组的孩子,投到3英尺篮筐的准确率更高。虽然,这一组孩子从没有练习过往3英尺的篮筐投篮。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这就是练习的多样化带来的好处。多样化练习,让孩子们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投到篮筐,这些孩子投篮的时候,更能适应距离上的变化,做到活学活用。
所以,投到3英尺距离时,他们也能够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这个新距离。神经成像研究也显示:多样化培训的确会有好处,这样的练习会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这样,更有助于大脑中不同区域交叉巩固所学的技能知识。

其实,学生们平日里学习大都是集中式的,因为我们的教科书就是单一的集中式的结构。教科书每一章讲一个内容,课后习题也是根据章节设定的。
一个学生可以把每一章的内容都学好,但是考试的时候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因为,考试是针对整本书进行测验,就需要把每个章节都融会贯通。
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们只会每一章节的内容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把知识混合在一起应用。
如果善于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可以提升我们的辨识能力。
作者告诉我们,知识是平面的,然而复合型知识却是立体的。面对立体的复合型知识,我们必须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比如说,医学院的学生,即使学到很多知识,考试成绩优异,也未必能够在出诊时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症。
因为,他们必须要判断不同的病症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就要把学到的知识与他们头脑中的病例库结合,才能做好辨识。而病例库的积累是要靠反复的实验室练习的。
而穿插学习和多样化学习,正好可以帮助医学生将课堂知识和实验室练习结合起来,增强记忆理解和技能提升。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拉尔森医生告诉我们:“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
让头脑更加灵活,我们学习的效率才会更高。知识学多了,大脑会不会塞不下?如何才能让知识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呢?请你继续期待明天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