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
美乐
早晨的天空瓦蓝瓦蓝,太阳透过云团洒下缕缕光线,时而云团遮住太阳,飘落几丝毛毛雨,这是个“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清晨。
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学堂里,七十余位老师相聚一起,开始第一天的学习研讨。
学为人师上午,由中国音乐学院的刘沛老师和众位探讨“音乐与传统文化教育”,刘教授分享了礼乐的起源、重要,并推荐了民族乐器一一中华小四弦。接下来,由钱老师教大家弹奏几首诗歌。
刘沛教授一首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上乐曲,诗便真的和歌合为一体。大家抱着中华小四弦,跟着老师歌唱弹奏,唱出悠扬的民族古韵,弹出离人的豪迈忧伤。
一首民歌《青春舞曲》,“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轻快的弹奏,轻柔的和声,灵巧的舞蹈,新疆人民对青春的热爱,对青春逝去的感慨便流泻而出。
学为人师再一首《独坐敬亭山》,又一首《关睢》,在古典诗词和歌舞、音乐中, 古人和我们的优雅便穿越时空,相遇,相拥。
音乐爱上诗词,歌词是美的,乐器是美的,旋律是美的,伴奏是美的,仿佛夏日的清凉,沁人心脾,使每位老师抵达心灵的彼岸,回归精神的家园。
学为人师每个汉字都有故事
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现在已横亘六千多年的历史;从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图纹到殷商时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铭文,汉字在不断简化、普及,它伴随著中华文化的发展,记录著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推动著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辅助,不能代替汉字。从古到今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都是用汉字记载的,要继承历史就要会汉字,特别是古文的汉字是不能用拼音代替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其中蕴含着文字的来源,所以学汉字的同时会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一定的理解。
王宁教授汉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
笔画是书写单位,不是识别单位,要用部件识别。笔顺也不确定。
作为一个中国人,汉字是我们的气质,是我们的故事,我们要写好自己的方块字儿,如同做人一样,横平竖直,堂堂正正。
汉字的教学要追根溯源,可以让学生认识它千年前的模样。孩子的识字要按步就班,不可急于求成。
教师要理解更多的汉字,可以查阅河南字圣的巨作一一《说文解字》。
向日葵更是课堂上无数个汉字,如同一幅幅画作,从遥远的古代走来,令人受益匪浅,然而,83岁的王教授却说,今天所讲只是她研究成果的万万分之一。
大学之大,非在大楼,乃在大师!在师之博学,师之敬业。
这为期一周的学习,多希望能像师大的向日葵,有金灿灿的颜色,沉甸甸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