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生耍官威事件:不要在最好的年纪,入世太深

2018-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仲毅13852078510

这两天,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火了。因为一个叫王耀辉的学生。

事情是这样的。

近期开展的一次校园活动,王同学代表校方与赞助商沟通活动所需物资。

赞助商表示要按流程推进。

顿时,王同学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

于是乎,破口大骂,威逼利诱。

“跟你说了就去执行,没有你发言的权利。”

“办不到以后浙大的活动你们没份。”

对方耐心解释,希望好好沟通,王同学丝毫不买账。

“我不会跟你好好沟通的,事后如果没见到我想要的东西,你的行为你要自己负责。”

沟通未果,赞助商也被王同学嚣张的态度惹发了脾气。

规劝王同学认清自己的身份,不要放大自己的能力和权利。

这下,王同学的怒火彻底被点燃,开始大放厥词。

“党委书记也不敢跟我这么说话,王总每天跟我吃饭吹牛逼,也不敢跟我这么说话。”

王同学真是好大的口气,好大的官威。

事情一经曝光,老牌名校浙大就被推上了舆论风口。

堂堂名校高材生,不虚心向学,不谦逊有礼。

耍官威、抖官腔、爆粗口,圆滑世故,满身江湖浑浊气,没有一点学生样。

想起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对大学生的期许,不禁让人唏嘘。

老先生说,大学之使命有三:

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

其二,学有所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

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02

今年国庆期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的一张聊天截图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关注。

虽只有短短四行字,但不难串联出故事的梗概,更抑制不住快要突破屏幕的官僚气息。

一位低年级的学生会“试用干事”在群内咨询具体的开会日期,并@了一下杨溢学长。

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遭到了社群管理员的厉声呵斥:

“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看见第二次。”

另一位管理员也在赶紧提示其他成员“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

注意身份?

请问,除了“学生”,难道在学校里谁还有别的什么特殊身份?

都是在校学生,不能称呼“学长”,必须尊称“主席”?

“主席”还没有发话,底下的学生干部却已怒不可遏?

抱大腿,混圈子,作威作福,论资排辈,虚荣虚妄。

如果说油腻的中年人会让人心累,那油腻的年轻人更让人心痛。

那本是一个该肆意天真的年纪,却被世俗磨平了棱角,像个社会人一样世故。

03

几年前,《奇葩说》的舞台上来了一个清华的博士生,叫梁植。

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本科学了法律;毕业后想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硕士就读了金融;再然后参加了主持人比赛,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

就是这样一位名校高材生,最后却抛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而他的这个问题一下就点燃了老学长高晓松的怒火。

高晓松坦言,他对梁植的表现非常失望。

他说名校是镇国重器。

身为名校生,来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的舞台,不是让世界听见年轻人关于家国情怀的声音,却只是为了来求职。

不能说他做错了,但这位名校生的格局实在让人失望。

连一向温柔和煦的蔡康永也忍不住给这位名校生敲敲警钟:

“你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赌下自己人生好几年,没有自己的判断,真的很危险。”

王国维曾经说过:“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可比起美人白头,英雄迟暮,最让人心痛的,是少年人丢了意气。

04

前段时间在电影《无问西东》,也看到几个大学生。

富家子弟沈光耀不贪图享乐,毅然走上救国路;

陈鹏为了核电事业远离爱人,背井离乡;

吴岭澜放弃实业,转读文科,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真实。

我想,那应该是“大学生”最初的模样。

书生意气,心怀家国;百子争鸣,激扬文字。

不明哲保身,不虚伪狡黠,不圆滑世故,不油腻张狂。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里,叔本华写过这样一段话: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

“大学”二字的含义在家国情怀,在责任担当。

只问自由、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就像豆瓣网友@顿河说的那样:

“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地开出一朵花来。”

梁启超先生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大学,是国之重器;

大学生,是国之未来。

愿你有热情自由的少年气,而不是世故圆滑的油腻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