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每当想起这首千古流传的优美古诗,总会勾起我对那座幸运的枫桥的许多幻想,因为没有到过苏州枫桥街,不知道真实的枫桥是啥样,所以,枫桥在我脑海里就变得多姿多彩了。也许是迷恋这首诗奇妙意境的缘故,我对古桥特别感兴趣。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在我的家乡广西灵山县灵城镇也有一座古石拱桥,位于灵城镇解放路东的鸣珂江上游,只惜没遇上像张继这样的诗人为它扬名。据民间传说,接龙桥最早建于南明宗室朱统鉴(民间称“朱千岁”)来灵山任知县时,而真正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是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灵山知县李晋作的碑记。据记载,此桥于康熙三十一年由观音堂住持僧照静募修,但限于财力,仅建成石墩木梁板铺桥。按当时的说法,建了此桥便可将对面的龙脉接入灵城,故名“接龙桥”。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冬,才由时任灵山知县的黄元基主持改建成今日所见之石桥,从始建至今已有327年高龄了。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古桥为东西走向布局,原桥身共5拱,西段4拱,等距相连,东段仅有1拱,后来不知在何时西岸边的两拱已被江岸吞没,桥就变成现在的3孔。据说桥全长57.7米,宽3.8米,高6.6米,最大跨径6米,由数百块长方形石件巧砌而成,通体皆石,建桥工艺亦令当今建筑师望而惊叹。更绝的是东1拱与西4拱之间宽大的桥墩两头分别呈锐角三角形向上下游伸出将近10米的分洪大墩座(其它桥墩两边也都伸出三角形的墩嘴,只是很短),像剪刀剪布匹一样把流水剪开一分为二。这一独特造型设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计,既能把原来偏向西边的主流向东边修正,减弱江流对江岸的侵蚀,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水对桥墩的冲击,从而延长石桥的寿命,可谓匠心独运。桥面全部用石灰石板铺设,石板花纹优美,石板之间错落铺摆,平整美观,虽历经数百年踩踏有的石板已龟裂,但依然平整坚实。桥两头入口砌有不太高的台阶,利于人行却不便于车过,看来只是一座步行桥。桥栏用本地烧制的青砖砌成最常见的镂空桂花眼,每隔3米多有个栏墩,使桥栏成为一幅幅相连的桂花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窗,简单大方牢固。整座石拱桥结构简洁,古朴自然,经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风吹雨打、日晒月沐,桥身布满了岁月的留痕,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1982年古桥被确定为县级重点保护历史文物,1988年11月7日被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由于年代久远,到2015年时,古桥墩底部有些砌石已被水冲走或松掉,护墙下沉使桥体出现裂缝,桥面护栏也有部分损毁,再不整修就有坍塌的危险。在民间有识之士和群众的呼吁下,灵山县人民政府投入资金20多万元,于2017年4月23日至6月29日对该桥进行修复加固,古桥又重获新生。如今,古桥虽饱经风霜,却活力依旧,继续为民服务;尽管少了昔日英俊少年的翩翩风度,却多了阅尽人间春色长髯飘逸的道骨仙风,继续见证历史的变迁,别有一番风采。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那天上街买菜,从古桥通过,我饶有兴趣绕着古桥考究了一番。当详细看了立在桥头的“接龙桥维修记”石碑上的纪文后感觉很疑惑。碑文如下:“接龙桥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82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八月竣工……”按纪文计算,建桥时间长达80年,横跨三个朝代,如果是这样,也太无能了吧,怎么可能呢?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回来后在网上搜索该桥的有关报导和记述,才明白,原来是立碑者把乾隆时期改建的时间当成康熙时期始建的竣工时间闹出的笑话,变成康熙无尾,乾隆头成尾,两次事件错成一件,实在太大意了!还有,从网上“中国历史纪事”中查询到,康熙三十一年为公元1692年,不是公元1682年。建议灵山县政府有关部门把接龙桥的历史考证准确后重立纪事碑,以免误导世人。而县志里也应该把古桥的历史记载校对补充完整,这是保存地方历史文化责无旁贷的事情。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在灵城镇,像古桥这样年代久远的历史遗迹已不多见了,这就更彰显出古石桥的珍贵。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故弄玄虚,没有古桥可建新桥,新桥比古桥更好行走。不错,正常情况下新桥是比古桥好走,然而,桥不止是跨越两地的构造物,也不止是车来人往的通道,还是贯穿古今的载体,是时光遂道。新桥像初生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满身散发出清爽的乳香,给人以无限希望。古桥则像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书中有张良桥上得兵书的佳话,有张飞桥边立马喝退曹操雄师劲旅的豪情,有宋太祖皇袍加身拉开重新一统天下序幕的传奇,更有千古伟人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浴血奋战,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绝境走向胜利,谱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空前绝后的英雄史诗……除了无数的英雄故事外,还有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张继《枫桥夜泊》的美丽诗篇以及徐志摩在康桥上带不走的云彩等等数不清的动人传说和美丽诗文。当然,书中记载更多的还是在古桥周围的百姓生活,有老爷子在桥头树下乘凉时烟斗上的悠然自在,有阿婆带着小孙子过桥逛街时的拉拉扯扯,还有新娘坐花轿过桥时的摇摇晃晃和迎亲乐队的吹吹打打;有妯娌桥下洗衣洗菜的欢笑声,有顽童们光着屁股在江里打打闹闹的童趣,还有母亲送别游子外出谋生时留在桥上的千年不散的不舍目光。月光下,桥上桥下自然也少不了少男少女迷人的剪影和憧憬无限的丝丝情话……这些朝朝暮暮悲欢离合的百姓生活画卷重叠了数百年甚至千年,无不渗透了古桥的一砖一石,古桥也就成了先人的身影、村(城)的标记、家的符号,成为人们割不断的亲情,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和代代相传的记忆,爱护和保护好古桥也就守住了我们的乡情和精神家园,而故乡就是那条漂满月光是河流……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其实岂止是古桥?那青砖黑瓦的老宅,那铺满青砖夹窄又幽长的雨巷,那树根插满了香火的古榕,那房前屋后的老荔枝老龙眼树,甚至是村口不再转动的水车、天井上不再碾动的石磨,都是祖祖辈辈难以忘怀的传家宝,是家的感觉和梦的来源,是无字的诗凝固的歌,也是支撑一代代人生活的精神寄托。所以,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有责任规划保护好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最大限度加以避让及修缮有价值的历史遗物,严禁乱拆乱建,让新与旧合理衔接,有机融合。使现代城市与乡村既闪烁现代科技之光,也能回响远古的竹笛声;能畅想明天的智能化,也能梦回昨天的市井风情。习主席说“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百姓生活才更有滋味。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尽管在美化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方面上还有许多不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古桥的新生让我们看到,只要不忘初心,勤政廉政,地方政府完全能够有所作为的。当然,在保护传统文化、美化环境,重塑文明和谐社会的奋斗过程中,除了政府要主导担责,健全社区组织,增加社区街道的环卫设施,修订完善地方法规民约之外。宣传教育群众、发动组织群众、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必不可少,把通往民心的金桥构建起来,使民众觉悟齐心配合,社教家教并举,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之后,就能看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秀丽景色。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站在古桥上,我任意放飞联翩思绪,凭栏注视悠悠不息的江水,仿佛听见来自远古的问候。我从石板桥面上走过,脚下仿佛传来昨天的叮咛。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江流依旧,还将流向永久……
从灵城镇古接龙桥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