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成长读书笔记

学的时间少,还能记得牢,学会“间隔效应”【思维灯泡,每天一亮💡】

2019-06-23  本文已影响8人  叶宜亮

思维灯泡,每天一亮,我是叶宜亮,记录今天学习的一点心得:《如何学习》中,关于学习中的“间隔效应”

如果下周就要考试了,临时抱佛脚有没有用?的确有用。但如果你希望下学期开学时,学过的内容不会一篇空白,那就要知道更有效的学习安排了:间隔式学习。

举例来说,假如有人对你一口气连说三遍“詹姆斯·门罗是美国第5任总统”,你能记住一小会儿;假如那人每隔10分钟对你说一遍,也说三遍,你就能记住很长一段时间了。

对于极其短暂的时间间隔,就是早期研究中所使用的几秒钟或者几分钟,也许会使大脑对快速重复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它刚刚听见了、也储存了那个数据,“詹姆斯·门罗是美国第5任总统”,而如果相同的内容重复第二次、第三次,大脑对其的关注就会次第减。

而间隔效应就是要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种办法学习,学得的东西不会更少,而记得的时间却能长久很多。

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如果距离考试还有一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过后的一两天之内(20%~40%)。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之后的3~5星期左右(10%~20%)。不过,如果间隔时间比这再长的话,则拖得越长,考试成绩反而下降得越厉害。

这个效应,对于同时学习多门学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启发,依据这个原理,我们合理穿插多个科目的新知识学习和复习间隔,而不是对一个学科在段时间内集中投入大量时间,才是效率更高的做法,同样的时间投入下,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效果,这对于初高中应试阶段的效率极为重要的阶段,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