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拼团购”活动的一点反思
由于公司最近为了开拓市场,在各种做活动,普通的诸如优惠券、满减、买赠等,但是普通的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部了,经过对“不知道哪里的用户”调研后,市场提出一个需求:要求做拼团购活动。
而且是“要和拼多多一样的那种”。
???
要拼多多那直接去找拼多多看人家会不会给你开源啊。不过无论是什么奇怪的需求,都还是姑且对其进行需求分析看看是否有价值从想法变为现实
PS:就算没有价值也要做,身不由己
首先,我们对所做行业进行分析。建材家居行业属于刚需低频类目,类似于房屋租赁、火车票购买、药物购买等需求。此类需求属于刚需,而且用户出现需求的时间不定难以控制,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段内有集中爆发,但是一般很难通过运营手段来激发,只有用户产生需求时才会自行激发。就是说即使此类产品价格降得再低,如果用户没有需求,也不会激发起想要购买的意愿。即使可以通过降价、打折做活动等方式将用户拉过来,但是拉来的也并非是目标用户,是真正的“来完即走”,用户粘性很差而且不能形成闭环。不仅增加运营的工作量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时间。表面上看,活动时期的用户量会有一个大的增长,但是活动结束后,用户量数据可能会出现断崖。
所以这种品类,更加依赖资源而非产品功能,是不需要增加拼团这种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如同12306一般,每年春运买票时让无数人蛋疼的满地打滚,但是用户量还是居高不下,根本原因是有核心资源,谁能掌控资源就能拿下用户。
拼团的商品突出一个“拼”字,目的就是要消费者自行分享推广商品参团然后满足人数门槛,用低价吸引用户是好,但是如果不能在短时间之内成团下单的话,那这样的功能带给用户的体验无疑是糟糕的,所以我们能在拼团中看到的商品,一般都是有高频需求的,是为了确保下单拼团就能成团。
所以,建材家居类需求频率低,且此品类大部分产品价格比较贵,可能会导致拼团成功率低,当你连一个二人团都凑不齐的时候,拼团价格可能只是“乌托邦”。既然目的是为了要将商品能够传播出去让消费者了解,那么应该着重优化分享功能以及运营进行推广。就是说,要给用户留下“这里的东西比较便宜”的印象,当用户产生需求时会在第一时间内想起你,如丁香医生千万级粉丝,不时跳出来刷存在感。
Emmmmm.....也就是说,拼团并不适合于做建材家居类的功能,所以就不做了吧,那么结论就是:不做
不做是不可能不做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不做的,做都做了而且已经上线,所以接下来,就对做拼团功能的思路来一次复盘。
一、为什么要做拼团
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老板需要。
其实更多的是,市场部分需要利用拼团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利用拼团的分享使消费者自发进行传播,由于建材家居品类特性,线下实体体验是购物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将消费者引流至线下门店,为商户增加客流以及积累客源,为平台的增加用户的注册量。
二、怎么做
拼团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功能模块,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消费者去使用,所以此功能入口位于平台首页,进入后可以看到所有的商品。
拼团的业务流程分为消费者以及商户,需要商户在后台添加发布,消费者进行参与。详见下图
拼团购业务流程图首先确定,一个拼团需要哪些基本功能组成,从发起拼团到拼团成功分别是:
1.商品展示
一个拼团由商家发起,选择商品设置价格开始时间后就可以展示至线上被消费者看到。消费者需要了解商品价格、参数、详情以及拼团情况。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成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依据。
消费者选择商品后,若当前商品没有人参团,可以选择发起拼团或者原价购买;若已有他人拼团,则可以选择参与拼团、发起拼团或者以原价购买该商品。在这一层,拼团商品需要展示给消费者,就需要一个入口可以陈列出商家发起的拼团商品,展示页中的商品需要有主图、名称、拼团价格、被拼团的数量等这些信息。选中商品后可以看到商品的详情以及此商品的拼团情况。
2.支付
选择商品后进入核对订单页,在此,消费者需要确认下单的收货地址、在完成核对订单进入支付页面,消费者完成支付后才会判定入团,若出现只剩一人满团,则先支付完成的消费者视为拼团成功,其他后进行支付的消费者,则为其重新开一个新团成为团长。这样处理出于:若因为消费者被其他人“抢付”而需要返回重新选择拼图或者发起拼团,有可能会打击消费者的积极性,要确保从下单到支付成功中间不会有“阻碍”使得其购买失败,影响用户体验。
在参团前要先进行支付,在此是为了保证拼团的成功率,限制消费者随意取消订单。消费者发起的团会在此商品的拼团信息中展示;若消费者处于待支付状态,拼团信息中看不到该团;这样做的原因是,消费者若处于待支付状态时,并不是参团状态,如果超过支付时间,拼团则会失败。出于对拼团展示稳定性的考虑,待支付状态下发起的拼团不予展示。
3.分享
分享是拼团的另一核心功能。也是满足拼团人数的重要方法,要用户自发对商品进行传播。用户在支付拼团后,需求就是要拉人参与尽快满足拼团人数使所选商品发货。所以分享功能设置于支付成功后的页面,以及在拼团订单中在待支付的页面进行分享传播。而分享出去的商品应做到能马上对被分享商品有所了解,所以被分享商品因包含商品图片、商品名称、价格以及拼团的文案。
确定拼团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在拼团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边界值,比如一次性购买商品数量临近总库存量;
2.状态,比如将拼团信息分享后,在其他消费者未参与之前此拼团关闭或者拼团成功;
3.库存,减库存的判断若置于支付成功时,可能会占据库存量等。
三、成果
“拼团购”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到实体店,所以最后的成果判断是用户注册量,功能正式上线于12号,上线前一周消费者平均注册量为5人/天;上线后一周消费者平均注册量达到了419人/天,其中注册量峰值为1155人,注册量为前一周的80多倍。可以说,“拼团购”功能达到了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当然其中还有市场部门配合做现场活动以及地推的努力。高兴之余,再回头看看更为靠后的数据.....果然是断崖式的,自峰值后,注册量就不断下滑,日均注册量由前一周的400多直接降到了十几人,之后日均注册量则一直保持在5人/天之下....看来,诸如此类活动对于家居建材而言,确实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是一针兴奋剂,只能让巨大的消费者群体暂短地活跃,之后则石沉大海。
消费者日注册量折线图总的来说,由不正确的决定出现的不适合的功能,但这也促使我思考,身为产品者,设计出的产品需要负责到底,不能说是为了做功能而做功能,而是要对它负责到底,眼光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某一功能,更是要站在整个产品之上,去思考它的前因后果。
产品之路漫漫,还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