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力量的文字简友广场想法

《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3-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日暖橙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傅雷夫妇、挚友和小儿子傅敏在上海火车站的月台上,目送着大儿子傅聪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一家人流着泪目送列车走了很远,方才回身。

网图

傅聪是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一家人这一别,竟开启了长达十二年的书信来往。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网图侵删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怎么也读不进去,还是勉强往前读,读到后面,代入感逐渐加强,面对傅雷先生对儿子傅聪的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语重心长,嘘寒问暖,小心翼翼,心里既有羡慕又有感动。

有一个智者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点拔他,教导他,与孩子谈心交流,像忘年交,老朋友,精神导师,这样的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也是我一直渴求的一件事儿。

这大概也是我们在成长路上极度缺乏的,所以傅老对儿子的关怀,教导,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这份拳拳爱子之心让我羡慕、感动。

读到傅雷先生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厉地规范,一些生活细节方面的地方时,心有不适。如傅雷先生嫌儿子寄来的信封不够干净。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 [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

如去朋友家脱外套的同时也要脱围巾,这是基本的礼仪等等。

傅老对儿子的批评和指正,事无巨细,出发点、初心都是极好的,但作为一个成年人,面对父母的教导,内心多少还是会有一份叛逆心理。所以,傅聪先生的回信其实是极少的。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具体缘由恐怕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在后来的一次釆访中,傅聪说:“这些家书我是嫌他烦的,这些我从来没有好好看过。”

这也源于傅雷先生在傅聪小时候严厉苛刻地要求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打骂成了家常便饭,家暴行为也时常发生。当然,后来傅雷先生已在家书中深深忏悔了自己曾经的行为。

“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为人父母,无养育经验,也无需持证上岗,难免秉承错误的育儿观念。

网图侵删

如今斯人已逝,生者长思。正如楼适夷老先生所言,《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