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法住,后得涅槃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31人  Vivi遇见未知世界

心住非家第五课小结(64经)

读原经:

这节是佛陀在向众比丘进一步解释如何“先得法住,后得涅”。圣人和凡夫在见上的区别,即持有断见,常见与正见在面对色,受,想,行,识,我,我所时不同的态度。而为什么持有“无我,无我所”可以导向解脱之道。

拎重点:

1.先得法住,后得涅槃。

先要懂得因缘法则,才能明白缘起的流转和止息

2.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生命中的无明

要将学习的内容结合到自己个体当中,才能起到作用。否则理解不到位

3. 外缘和内因

解决问题,要看到问题发生的过程,现象,以及结果,要穿透现象看本质,看到问题的缘起。

4. 断见,常见,正见

断见,肉体是我,真实是我,但死后命终

常见,肉体是我,真实是我,但死后有来生

正见,当下生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不是是我,即无我。但无我不等同于空我。凡夫认为空我时容易陷入一种生命的不作为状态,无我是则指面对生命的无常时,随它来随它去,脱离被束缚的状态。在条件上努力,在结果上随缘。

5. 我所,异我,相在

我所,真实的我所拥有的。

异我,有别于真我

相在,认为我在色中,或是色在我中

这是凡夫和圣人对待色,受,想行识不同态度的体现

6. 自作自觉,他作他觉,有业报而无作者,无受者

7.构成我们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念头。要学会观察念头的起伏

体会:

心住非家是师父拎出的学习佛法,解脱道的线索。在第一本书里,主要铲述的是因缘法则,各种条件,因素的变化,以及结果的变化。

第二本“是法住法位”,开始过一步深入,基于因缘法则,开始推导出“无我”。为什么要无我,凡夫和圣人时对待我,我所的态度,以及为什么要用正见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和生活。

就断见,常见,正见来说。其实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是在其中变化。我们的吃,住,欢乐,悲伤是当下,对亲情,爱情的粘着是当下;而当我们为未来做物质和精神准备时,我们又是活在常见当中。修解脱道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通过反复的提醒,练习才能渐渐脱离欲望的摆布。才能在面对无常时从容淡定,才能真正明白无我。正如师父所说,在禅定的时候,学会观察自己念头的升起,降落,就会发现这里面的生灭。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明白无常无我,并不同于不明时所理解的空我。空我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凡事无所谓的状态。但无我却是对世事看透后的一种豁达。就像我们一边明白无我,一边在佛法修学上努力,在条件上努力(用元认知能力指导自己用正确的思维,做出正确的选择,并用方法论去推进事物的前行),在结果上随缘。这是我们在处理世事时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2017.11.2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