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之“常规检查”

2021-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倏尔挥锋至

在单位工作,总离不开应对各种检查,县级部门检查、市局检查、省厅督察、以及多部门联合督察等。检查多的时候让人手忙脚乱,因为人的工作总有疏漏,不可能面面俱到。

单位内部为了对待上级检查时能更加得心应手,提出了每月一次“常规检查”、每季一次“总结检查”,刚开始大家虽然觉得形式拉胯却还是遵守执行:提出问题后整改,整改完销号,一切如往常一样。

渐渐地,检查机构成为了“帮派”组织,无门无派全是问题压身,所提问题忽视一线生产实际情况,一切为功劳而提。相反,有派者就是“做的挺好、没啥问题”。

随着内部的组织机构越来越乱,“上级”越来越多,“领导”越来越多,一个问题还未整改就重新提出来了,整改流程也变得格外畸形,由过去的“谁负责谁整改”,变成了“谁提出谁销号”,形式主义之风令人可悲!

诚然,企业要想取得工作的进步内部自查本来是好事,然而“定额定量”完成任务的形式却让好心变坏事,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所有问题会衍变成推卸责任的理由。

工作进步的本质是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检查亦是如此,落到实处才能奏效。“常规”检查固然是为了常抓不懈,可是始终一套标准如何面对越来越精细化的常态化检查呢?

另外,作为上级“领导”,如果只是把内部检查表作为功劳簿,作为责任免除书,抛下的问题一箩筐,实际捡的起来的只是只言片语,有怎能避免“谁提出谁销号”的尴尬来呢?

“多头管理”固然可以查漏补缺,可是旧问题未改立马新提,不仅让基层忙的焦头烂额,而且让检查的价值变得聊胜于无,浪费人力物力。要知道精细化的管理需要的不是多头,而是分领域,倘若一味照搬“前人”的方法,实在是形式主义的最高境界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