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来信《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是理性还是自私?
这几天,一篇叫做《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的家长来信备受热议。
某地的学校开展向刘胡兰学习的活动,一位家长听后很激动并明确告诉老师不想让孩子那么小参与这么残酷的政治斗争。
家长的来信: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家长的来信
老师你好!
不论是哪个领导人倡导别人学习刘胡兰,我都以常识和是非来理解发生在60年前这件听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这些人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去参加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当同龄人还在草地上天真烂漫地追逐嬉戏的时候,她却和一群大人杀了她们的村长。而后不久又被对方捉到同样残忍的把她的头铡了下来。从这里面我看不到有任何值得称赞的品质和任何值得坚守的理想。相反包括后来那些心智和谋略非凡的大人物对她的嘉奖和称赞都将是耻辱的记忆。我也同样是在这种斗争、仇恨教育中长大,所幸我最终挣脱。
当女儿还是抱在怀中婴儿的时候我就担心她的心灵被这个社会的阴暗所裹挟。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孩子是在一个原谅、包容和关爱等等散发着人类自然天性的环境中成长。当一个人的心里从小被种下了血腥、残忍和仇恨种子的时候,长大后精神扭曲的果子就会跟随他一辈子。
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家长都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像刘胡兰一样,在上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的时候就参与这些残酷的政治斗争,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被一些大人教导着去杀人,而后又被别人残酷的杀害。所以想到我的孩子被教导去学刘胡兰,我心如刀绞。出于一个父亲的责任,我本能的想为孩子去抵挡可能对她心灵带来的戕害。望老师理解,以后这个活动请允许我们放弃。
谢谢!
——孩子的家长
下面是老师的回信: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老师的回信
这位家长你好。很高兴能看到你的言论,这至少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而且很多人为之赞同,甚至进一步提出应该把刘胡兰王二小之类的“少年英雄”,都悉数请出课堂教育。我只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每一个英雄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有人说,刘胡兰杀死的村霸,应该交给当地纪委或公安局;王二小带进包围圈的敌人,应该交给八路军的侦察员……你在信中也说,刘胡兰出现在“同龄人还在草地上天真烂漫的追逐嬉戏的时候”,可这,并不符合事实。当时山河破碎,并不是所有“同龄人”都有追逐嬉戏的幸运的。绝不会有“纪委”或“公安局”去帮你除恶霸,王二小也是被鬼子抓去带路的。
我想你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去参加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可能你认为孩子天然就应该是与政治隔绝的,应该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中。但这并不现实,一张图就可以说明一切。
我们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永远生活在和平年代。大家都想远离是非,远离暴力,远离政治,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离不开政治,也无法让战争之类的伤痛绝迹。有些人为的灾难,躲也躲不了……或者,你躲了,但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邻居没有躲过去。
你孩子这个年纪,不止需要童话,还需要英雄。她早已到了可以有偶像,会去欣赏、仰慕一些人的时候了。你觉得刘胡兰不该是她学习的英雄,不知道该会是谁家英雄,在填充着她的精神世界。这些英雄,真的都不关政治,不带血腥?是屠恶龙的王子,还是蜘蛛侠呢?
学校从来不会把刘胡兰的英雄事迹,说得多么血腥,多么残忍,也从未播洒仇恨的种子。我想这些,都在你这成人的脑海中。你有这样的思维,大概跟最近“污化英雄”的社会环境有关。
让孩子去认识自己民族的英雄,并没有什么过错。没听说过比利时会因为“撒尿男孩”年纪小,而去移除他的雕像。刘胡兰无疑是个英雄,让这么小的英雄牺牲了,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英雄,甚至要让孩子“远离”。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我想说,这是自私。英雄的挺身而出,往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大家,才能成其为英雄。你觉得孩子不应该去承受“英雄”的义务,这其实并没有错。但问题是,我们现在只是在教育她学习英雄的“义”,你觉得这是对她心灵的“戕害”?你让她从小拒绝这样的教育,可有想过,实际生活中,如果没有面对邪恶,面对危险敢于站出来的勇气教育,那么这个人的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阳光普照,当狂风暴雨,疾雷闪电,冰雹台风来袭的时候,我们的后代必须有抵挡的勇气,义无反顾的迎击精神。
如果孩子从小不能明白善恶是非,如果像你这个家长一样,永远就等着别人牺牲,自己坐享其成,那得到的命运必然就是抗战初期的那种悲剧:
日本人不费一枪就拿下了某城,几十万人被几十个土匪赶得到处乱跑,同样就像不久前刚刚发生的事情:昆明火车站,四、五个人把二百多人杀的伤亡惨重,某几个城市,街头小偷一声呐喊能导致几千人拼命奔逃。
这样的例子不是唯一,也绝不是最后。
贪生怕死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本能,没有人天生下来就勇敢的,天生就不怕死的。但是,如果因为害怕死亡,害怕血腥,那么当血腥和死亡来临的时候,就越没有求生的机会。生活中无数的伤亡惨重的重大事故,往往都是因为人们最怕死,不想死,或者根本就死不了,结果因为害怕,因为没有受到相应的抗挫力,结果就像温室里的花,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早早地凋谢了。
最后说一句,你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但会毁了自己的孩子,而且错误的观念和态度,还将影响许多人。让孩子远离自己民族的英雄,这是可耻的!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一封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后折射出来的一些东西,比如对先烈的否定,比如对孩子的误导,还有自私自利的小民心态。在这封信里我们找到了为什么老人摔倒没人扶的原因,找到了昆明火车站5名匪徒追砍几千人的悲哀,找到了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血性丢失的症结。
一封简单的信,让我们反思很多问题。
1、和平的太久了,竟忘了是谁给了孩子“在草地上嬉戏”的生活?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的一支部队遇到八路军后非常意外,随后给上级的汇报中说到:八路军基本就是一支童子军。是的,在国破家亡的时代,那些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孩子早早的拿起了枪支,投入到保家卫国中去,他们的父母难道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不是,但在国之大义和家庭天伦之间,那时候的父母大都选择了国之大义。
红军时期,我们的官兵,很多都是13、14岁就加入了队伍,其中一个叫向轩的红军,1926年出生,7岁加入红军,9岁随部队长征。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11岁随部队长征。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有一个营的战士坐着休息了一晚上就再也没起来了,上百个这样13、14岁的孩子全部累死,永远留在了那片凄冷的草地。
这些孩子用自己稚嫩的身躯给我们创造了如今的生活环境,难道那个年代的小孩们就该死?
中国距离上一场战争太久了,导致很多人忘记了曾经的苦难,于是把当前的和平生活当做理所应当。一个孩子的父亲居然要让这些英雄离自己的孩子远点!这是多大的悲哀?
即使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仍然有很多弱肩在雪山之巅、大漠深处、无人海岛站岗执勤,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本应该也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享受天伦之乐的,但却穿上军装,远离父母,保卫国家。难道这些解放军官兵就是活该?我想不是!
所以有句话说得很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你的小孩能无忧无虑的在草地上玩耍,那是因为前人的牺牲和今人的奉献,不是理所应当!当你做不到,请尊重他们!
2、该有偶像的年龄,不用英雄当偶像,自然“戏子”当道!
13、14岁的孩子,正是脑子中形成偶像的年龄,如果英雄没有占领,那么占领的必将是那些“戏子”(当前就是如此)。不是说“戏子”不好,而是英雄是经过时代检验、历史沉淀的,他带给你孩子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而戏子是实时多变的,很多时候带来的是扭曲的价值观。
有什么样的偶像就会有什么样的模仿力,当你孩子的偶像是那些国家英雄,那么孩子以后将是一个充满正义的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如果你孩子的偶像就是那些“戏子”,那么,他关注的将是那些娱乐八卦的花边新闻,是今天谁出轨了,明天谁吸毒了……这样的熏陶下,你的孩子怎么可能健康成长。
信中这位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见义勇为,不希望参与到那些事情当中。这并不是个例,当前中国好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观念: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不要管。
很多家长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育思想,所以当你老了,倒在路边没人扶;当你被抢劫伤害了,路人装作视而不见;当昆明火车站发生砍杀事件,几千人被5个人追的满地跑。那些时候的你怎么能怪世风日下呢?那就是你自己的一面镜子啊!
“孟母三迁”仅仅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对于孩子成长意识里的英雄,我们更应该大力宣扬才对,怎么能够如此的自私呢?!
3、我也是个孩子的父亲,我会告诉我孩子:要牢牢记住这些人的名字!
我也是一名女儿的父亲,我对孩子爱不比任何父亲弱,但是,假如学校用刘胡兰教育我孩子的话,我会这样跟我的孩子说:
孩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当一个感恩的人。要知道自己来自于哪里,要去向哪里。要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是谁给我们创造的,要清楚现在的美好生活是谁在给我们守护。先辈用鲜血争取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无法回馈给先辈任何东西,能做的就是默默的记住他们,打心底感恩他们。
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要当一个有爱的人。要记住曾经流血牺牲只为祖国大业的那些前辈,要学习他们的大爱无私,要知道,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真正爱你,如果你很自私,最终的结果是别人对你也很冷漠。不要当自私的人,我希望你看到别人被伤害时会气愤,看到别人有苦难时会落泪,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会伸手,要当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有用不在乎力量的大小。
孩子,生活在这个国家里,要当一个有担当的人。国若不在,家又何存?假如国家有难,你就要义不容辞的扛起一个国民的责任,10岁你就扛起10岁的责任,30岁你就扛起30岁的担当,80岁你就干你80岁能干的事。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流血,没有一个国家希望自己的国民牺牲,但真到那一天,一定是被逼无奈的需要,那个时候纵然父亲不舍,也一定会支持你!输入标题 abcd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