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沉默性缺氧”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雨
近来,“白肺”一词开始频频冲上热搜:一些人转阴后依旧咳嗽、气短、胸闷、活动多一点就喘,到医院一检查,发现病毒已侵犯肺部,变成了“白肺”;还有一些老人“沉默性缺氧”,缺乏症状的情况下,悄悄变成了“大白肺”……
前段时间,我们全家人都感染了新冠,大家都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就我母亲没有,是无症状感染者。而这两天我母亲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让我们都很紧张,因为她现在年近七十,有三十多年的糖尿病病史,还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担心她出现“沉默性缺氧”,发展成为重症。
什么是“沉默性缺氧”呢?人体的肺部主要执行维持生命的气体交换任务,吸气时为全身每个细胞提供氧气,呼气时清除二氧化碳。当血液中氧含量低(低氧血症)可导致组织供氧不够,这就是缺氧。
缺氧时,通常呼吸频率会增加以提高吸入气体量,这也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报”。但也存在一种情况,即机体血氧含量已经下降,却没有同时发出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等信号。这种“悄然无声”的缺氧就是“隐形缺氧”,也称为“沉默性缺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对人体的重要器官造成无法修复的致命损害。
在现实中,尤其是高龄合并基础病的感染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沉默性缺氧”,患者看起来状态还行,但血氧饱和度可能已降到70%以下,悄悄变成了“大白肺”,这些患者通过无创吸氧已无法达到正常的氧合状态,就需要转到ICU进行治疗。作为重症、危重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旦出现肺部症状明显的“大白肺”,死亡率将增高。
我担心母亲出现这种可怕的“沉默性缺氧”,于是早上就把母亲带到我们附近的妇儿医院去做个CT。这是州中心医院的一家分院,中心医院还有西医部和中医部,据说那两个分院已经住满了呼吸内科的患者,每天做CT排号都有几百号,等待的人太多了。
而妇儿医院就不一样了,几乎不用等待。我给母亲挂了妇科号,一到诊室门口就叫我母亲的号了,值班医生是秦主任,她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以前我们常常在一起开会、学习,她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后就给我母亲开单了。
接着就到CT室去拍片,也不用等待,一去就做了。CT医生做完后告诉我:目前看老人家没啥大问题,检查报告和片子你下午直接在大厅里的机子上打印吧!
下午把条形码放在自助打印机上面扫描的地方,不一会儿就把报告和片子打印出来了,一看检查结果的确问题不大。不过,我毕竟不是这个专业的,还把报告发给呼吸内科主任和放射科主任,他们都说没有病毒性肺炎相关改变,肺结节很小,比较安全,这下就放心了。
据研究,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之后,虽然比一般感冒的症状严重,病程更长,但几乎90%以上都只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并不会发展为肺炎。
整体来看,大部分患者应该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普通型,真正进展到危重症的数量并不多。只要不发展到危重症,通过无创吸氧就能缓解,康复概率很高。网络上流传的年轻人复阳后排队做CT的,应该都是轻症或普通型,肺部虽然有症状,但并不是所谓“白肺”。年轻人大部分是“无症状感染者”,即便有肺部症状,也不会太严重。
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炎症就是“白肺”,只有当肺部双侧病变达到75%以上,才叫“白肺”,也就是危重症。
像我母亲这样有基础病的老人只要尽量少出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做好各项防护措施,那么即使感染了,发生重症的几率也并不太高的。
从很多地方的救治工作来看,目前住院病人的情况,“白肺”或者是说重型、危重型的占比真的不高。存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基础病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展成为重症的可能性大。这部分人群就算不感染新冠,冬季的一场流感、一场感冒,也会出现基础病加重的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
2022年12月初,在医护减员的情况下,我们市区内的几家综合医院扛住了发热就诊高峰,然而随着重症高峰的来临,重症床位和人力资源显得尤为紧张,为扩容重症救治能力,医院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各科室打通全面接诊“阳性”病人,把外科都改造成内科病房,医院重症病床数成倍增加,极大保障了重症患者的收治。
各综合医院还同步密集启动线上专项培训,提升各专科病毒肺诊治能力及呼吸支持能力。这些综合医院从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抽调专家,下派至外科、妇产科、神经科等科室,一对一对重症病人全程管理,强化重症救治的指导。
当这些专家遇到疑难时,可随时向医院各类专业救治团队寻求技术支持,或继续向院级专家组申请全院新冠重症会诊、病例讨论等,全院联动,让患者在不同科室都能享受到“同质化、标准化”的科学救治。
所幸我们生活在小城市,这里的医疗资源还没有发生挤兑,至少大家都还能到医院检查,如果问题严重还可以住院治疗,“一床难求”的问题暂时还不突出。但是,高龄、有基础病的人最好注意保护好自己,不聚集,常通风,适当运动,预防感冒。祝愿老人们都能平安、健康地度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