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会读书

为何古诗文总是“官学”盛行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37人  宏石deng
为何古诗文总是“官学”盛行

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多是官家作品,真可谓“官学”盛行啊!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这还得从古人立言的传统说起。立言是古人提出的“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立言,可以抒发志向,传承文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说白了,就是延续功德,传承文明。

历代先贤都把立言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古今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不凡、敢于立言者,才被后人名扬。

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时推演了《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鲁后编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孙膑兵法》;

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囚禁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司马迁宫刑而写《史记》等等,这些前人的立言可以说给后世文人树立了立言的典范。

为何古诗文总是“官学”盛行

然而立言,虽非易事,但却是人人宜作之事。古人修身有言,齐家有言,治国有言,平天下有言。古代的读书人讲究“学优则仕”,文人登上仕途是普遍的晋升之路,为往后的立言作好了经济和政治地位上的准备。

在官场浸染和沉浮当中,古人往往借诗文来排遣郁闷,抒发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这就是为什么官家和文人双重身份合一的作者的作品占大部分,而纯粹的文人作品相对较少些的原因罢。

古人云:“诗言志”。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古人为官一方,除了管理当地政务,还要缉捕盗贼,更重要的是负责教化当地百姓,开化智力。所以立言以教也是官家份内之事。

《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 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

西汉贾谊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如此看来,也就无怪乎古诗文中“官学”盛行了。

为何古诗文总是“官学”盛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