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日读鉴赏︱至寂之中 真味无穷

2021-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月2020

【人生感悟】

心清一切明,心静自然平。活着就是一场修行,不论世事如何,保持内心淡然平和,视富贵如浮云情趣,闲适心情无所牵系,抛却杂念,怀揣清淡,与世无争,放怀世外,回归自我,怀抱暖香,自在无挂碍,享岁月静好,便是时光深处最美的懂得。


【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古译】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今译】

芳菲凋谢后

西湖,别是美丽姿容

一堆零乱里

小径,石阶

铺满余香残红。

湖堤柳絮在飘飞

盈盈扑面

如轻柔的鹅毛绒

柳,斜倚栏杆

尽日,摇曳春风


黄昏,管弦歌舞消歇

袅入天际的高迥

熙攘的人群

散去倩影游踪

这才觉得

春意的美好

正在这静寂的清空

我,低低垂下

一帘暮色朦胧

闲看,双燕归来

穿飞在濛濛细雨中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词的上阕,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人感觉春事已了。“垂柳阑干尽日风”与上二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生动优美的,然而著以“尽日”二字,更显境地之寂静。


下阕前两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盛况;“游人去后,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复杂微妙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词,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得获得宁静的畅适。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两句倒装,词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反衬出室内一片清寂气氛,通首体现出词人生活中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


【创作背景】

欧阳修晚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退居颍州时,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这是《采桑子》中的第四首,作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作者寄情湖山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清丽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秀美的暮春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