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新读》1:乐学无忧

2018-03-14  本文已影响72人  f4f317ba73ce

教    育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所获得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卢梭《爱弥儿》


乐    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乐学无忧

活到老,学到老,废寝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

子1曰:“学而2时习之3,不亦4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7不知8而不愠(yùn)9,不亦君子10乎?”0101

【译文】

先生说:“学习并在恰当的时候诵习,不也愉悦吗?志趣相投的朋友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之道吗?”

【注释】

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译作“先生”,以接近语录整理者辞气。2而,表并列的连词,可译作“并”。后文“而不愠”的“而”,转折连词,却。3时习之,在恰当的时候诵习。时,按时、恰当之时。习,诵习,反复吟诵。之,兼有不特指的代词和音节助词的作用。4亦,也,“同样”之意。5说,同“悦”,愉悦。6朋,志趣相投之人。 7人,统治阶层人员的统称,与被统治的奴隶阶级“民”相对。 8知,了解、理解。 9愠,恼怒、生气。10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是最不好准确解释的概念之一。一般指“在位者”或“上位者”,即所谓统治者、当大官的;个别指“有德者”,即品行高尚之人。具体情况请大家琢磨参悟,以免混淆。

【新读】

《论语》第一章的这几句话,讲个人修养工夫,总领《论语》一书的全部意蕴,乃孔家店伦常之道的总则。我们须潜心领悟《论语》编撰者的良苦用心,身修而后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钱穆说:“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论语新解》)

为学先为人,为人须心乐,孔子劝人乐学而为君子,至少启发了我们以下几点朴素的生活道理:

一,快乐是人生之趣。人生需要快乐,就像我们出门要穿衣打扮一样,喜悦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人生三万六千五百日,无论贫穷富裕,无论鸿儒白丁,无论黄发垂髫,与其悲苦度日,不如快乐过活。俗话说得好啊:“高知不如高官,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舒服。” 快乐在哪里?快乐欢腾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抑制我们快乐情绪的,是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话讲得很好:“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

二,人生须有一知己。漫漫人海,纵使相识满天下,也可能“西出阳关无故人”。相识易,相知难,得一知己难上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知己是心有灵犀的意趣相投,知己是情深意切的患难与共,知己是永远不会让你腻烦的闺蜜益友。“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意趣相投之人远道而来,快哉幸哉!学习是一个有多重意义的复杂过程,在相互砥砺中成长,在不断践习中磨炼,在自我觉悟中升华。正如《礼记·学记》所云: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

三,不求人知,只做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可强加于人。学习,交友,修养心性,都是为了成就君子之德。君子是身心和谐的产物,是儒家最高道德“中庸”在俗世的个体外显。人与人之间相识相知是难得的缘分,人家不理解你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生气,更扯不上怨恨,这才是君子之风。《荀子·非十二子》里讲过: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四,学习是为了愉悦内心。有人强调读书是“学以致用”,读书嘛,不就是多学点有用的知识吗?知识是什么?什么叫有用?这些我们现在不去论辩。功利的不一定都是错的,因为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因为世界大同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但是,敬请大家牢记,孔圣人教诲大家的却是,读书是件愉悦的事情,是熏陶心性,是提升修养,这好像与学以致用没多大关系,更与荣华富贵没半点牵涉。

很多人读书总是纠结于当下的“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便用心,无用的便舍弃。苏轼曾说,一个人站立之时,走路之时,需要的立身之地好像不过是能放下脚的地方,难道只是这“立足之地”才对我们有用吗?《庄子·人间世》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据说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鼓励本科生跨学科听课,这是教年轻人懂得“无用之用”,高明之至!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1之者,好之者不如乐2之者。”0620

【译文】

先生说:“为获取知识而学习的,比不上因爱好而学习的;因爱好而学习的,又比不上把学习当作乐趣的。”

【注释】

1好,喜欢。2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新读】

孔子此话反映了“求知”的三种境界,宜细细品味。

第一种,“知之者”,被动吸收型。因为考试,因为家长,因为老师,因为喜欢的某个人,因为生活……诸多因素让你不得不学。感觉学习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需求,这不如张嘴等着喂食的幼鸟。幼鸟没有能力自己寻找,但它饿了尚且知道唧唧喳喳的叫。第二种,“好之者”,主动追求型。求知者自己已经产生了某种兴趣,变被动等食为主动觅食,主动去了解未知的东西。第三种,“乐之者”,甘之如饴型。这不再仅仅是原始的生理冲动,也不是一时的好奇,而是心甘情愿地享受求知的愉悦,乐此不疲。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

譬之于味,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爱悦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深;惟乐者深远矣。凡人事皆有是三等,学道者亦然。

在中小学,老师大多会苦口婆心地劝诫学生好好读书,总结出了学生读书的四种态度,依其境界之高低,依次是“要我读——我要读——我会读——我乐读”。相较孔子所言,多了“我会读”,突出了读书是要因人而异讲求方法的。

【原文】

叶(shè)公1问孔子于子路2,子路不对3。子曰:“女奚(xī)4不曰,其为人也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0719

【译文】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回答。先生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勤奋起来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之类的话呢!”

【注释】

1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公元前524年受封于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史称“叶公”。叶公被认作叶(今读yè)姓华人的始祖。2子路(前542 -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3对,回答。4奚,为什么。5也,表停顿的语气词,根据具体语境翻译为“啊”之类,或不译。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也”,绝不能混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与现代汉语意为“同样”的“也”同义的,文言文中是“亦”。

【新读】

子路不回答叶公问话,一则不喜欢叶公“八卦”,二则不便议论长者。孔子的自我评价颇有些超然物外之感,笃学勤奋一生,安然快乐一生。

【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gōng)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3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0716

【译文】

先生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通过不正当手段而获得富贵,对我而言像空中的浮云。”

【注释】

1饭,吃饭。疏食,粗粮。2曲肱,弯着胳膊。3不义,不恰当、不正当。义,同“宜”。

【新读】

孔子吃粗粮,喝冷水,胳臂当枕头,居然也很快乐,为什么?快乐是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只和你的心理感受有关,与你的钱财没有多少关系,与你的权势没有多少关系,与你的成就也没有多少关系,与你的高矮胖瘦更没有关系。孔子并不是刻意追求贫穷,也没有鄙视富贵,而是不在乎物欲的享受,不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富贵。取之有道的富贵有何不可?孔子的嫡孙子思,颇得祖父之风,抗志而不愧于道:

曾申子思曰:“屈己以申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子思曰:“道申,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

(傅亚庶《孔丛子校释·抗志第十》)

《孟子·告子上》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高官厚禄不辨是否符合礼仪便接受,那高官厚禄对我又什么用呢?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云:“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弘一法师,前半生风情才子,后半生世外高僧。他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便写出了悟人生的话:“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