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个历史常识(春秋中篇)——做个会讲故事的父亲
2019-03-27 本文已影响5人
艾迪蓝波

春秋中期(公元前693年—公元前546年)
第六十七夜 管仲相齐
-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出生于颍上(今中国安徽省颍上县),中国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中也有几处关于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 管鲍之交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胜过自己,与之交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佔小便宜,鲍叔牙并不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堂弟公孙无知篡位。前685年春,齐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后来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一次,在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找管仲商量让谁做下任丞相时,提出要将相位传与鲍叔牙。而管仲却坚决反对,认为鲍虽是君子,为人近乎完美,但过于清白而容不得一丝丑恶,不适合做丞相;管仲推荐了隰朋。易牙知道了这件事,就到鲍叔牙那裡挑拨离间,说:「管仲的相位本是您推荐的,现在他病了,主君前去询问后任,他却说您不行,反而推荐隰朋,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啊。」而鲍叔牙却笑著回答他:「我之所以要推荐管仲,就是因为他忠于国家,对朋友也没有私心。而至于我鲍叔牙,要是让我做司寇,捉拿坏人,还绰绰有馀。要是让我掌管国政,像你们这样的人怎麽可能有容身之地?」
- 管仲变法 废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税收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化。建立常备军。
- 历史评价 孔子曾言:「管仲之器小哉。」但也说:「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等等。基本上称讚管仲施政成绩优异,使得华夏强大,让华夏族免于遭受蛮夷的统治,维护了华夏文化,褒大于贬。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 岂以爲周道衰微, 桓公旣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司马光说:「管仲镂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第六十八夜 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
- 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 背景 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 (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干时而大败,仅以身免。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 评价 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黄金贵认为战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主要由于鲁庄公战前实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因而得到人民支持,使鲁国取得长勺之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第六十九夜 北杏之盟(公元前681年)
- 公元前681年至公元前671年,齐桓公霸业初成。公元前681年春,齐桓公在山东东阿(当时地名叫北杏),与宋、陈、蔡、邾几个小国的国君会盟,齐桓公成为盟主。 此前也不是没有盟会,但都是由周天子主持。以诸侯(未造反的诸侯)身份主持盟会,担当盟主,齐桓公是第一个。春秋五霸辉煌篇章,由此翻开。这就是北杏之盟,开启齐桓公称霸的时代。遂国因没参加这次会盟,导致了当年的齐灭遂之战,可见当时齐桓公在诸侯之间的地位。北齐桓公杏会盟的参加者虽然都是一些小国,但它掀起了齐桓公称霸的序幕,对其称霸有一定意义。
第七十夜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681年)
-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饥病而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 相关成语:管仲拜相、老马识途、风马牛不相及、庭燎招士
第七十一夜 九合诸侯
- 九合诸侯:指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论语·宪问》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史记》也有记录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齐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 根据《春秋经》齐桓公在位时大的诸侯盟会有:
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北杏之会
前680年冬,齐宋卫郑单:鄄之会
前679年春,齐宋陈卫郑:鄄之会
前678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幽之会
前667年六月,齐鲁宋陈郑:幽之会
前659年八月,齐鲁宋郑曹邾:柽之会
前658年九月,齐宋江黄:贯之会
前657年秋,齐宋江黄:阳谷之会
前656年夏,齐楚鲁宋陈卫郑许曹:召陵之会(公元前656年,“尊王攘夷”的代表)
前655年夏,周齐鲁宋陈卫郑许曹:首止之会
前653年七月,齐鲁宋陈郑:宁母之会
前652年正月,周齐鲁宋卫许曹陈郑:洮之会(兵车之会)
前651年夏,周齐鲁宋卫郑许曹:葵丘之会(今河南兰考、最为盛大的一次,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前647年夏,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盐之会(兵车之会)
前645年三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牡丘之会(兵车之会)
前644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淮之会(兵车之会)
第七十二夜 尊王攘夷
-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 背景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 评价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第七十三夜 假道伐虢(公元前658年)
-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假道伐虢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第七十四夜 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 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泓水之役发生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挟之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郑撤回迎战。当时,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有利态势,但宋襄公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乘机出击的正确意见,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第七十五夜 重耳流亡(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称霸)
- 重耳流亡是指晋献公之子,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的生涯。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后来又经过关键性的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终于在花甲之年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 背景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比如有狐毛、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文武精英等。
- 护周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行动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让秦国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
- 称霸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 相关典故:寒食节(清明节)、秦晋之好、退避三舍、渭阳之情、贪天之功
第七十六夜 殽之战(公元前627年)
- 秦晋殽(xiao)之战,首见于《春秋左氏传》,乃是秦国与晋国之间所发生的一场大战。此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属秦岭支脉,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河之间,长160馀公里,山势自西南向东北走向,高峰有青岗山(1903m)和冠云山(1666m)等。
- 战事之前 到了公元前628年冬季时,晋文公薨世,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当时,秦国将军杞子派人从郑国回秦国报告他被郑穆公任命把守都城北门,并且认为机不可失,若能发起大军伐郑,则必能拿下郑国。秦穆公非常动心,却又想与大臣们印證己见,于是请大夫蹇叔来问其意见;没想到蹇叔极力反对此一军事行动,其反对理由有三:劳师远征,旷日费时,敌军必定得知此一消息而有所防备。劳师远征,却又一无所获,军心必定迷乱。劳师远征,千里之遥,此一行动,不只敌军,连它国都会得知消息,早已失去军事行动所必需的隐密性。但是秦穆公不听,并派遣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伐郑(其中百里孟明是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蹇叔哭送军队,并叹此军一去,不见回乡。又与其儿子哭泣(因其子亦在军中)并预言:『晋国防禦军队一定在殽山,殽山有二座大山:南边的大山,是夏王皋的坟墓;北边的大山,是周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秦军必尽丧于此,我会来殽山替你收尸。』等语,而秦军亦就此东出伐郑。春秋左氏传中称此事为:蹇叔哭师。在同年夏四月辛巳日,秦、晋两军于殽山遭遇并发生会战,结果秦军全军覆没,并且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亦遭晋军俘虏;此一结果,正应了蹇叔所言。
- 战后发展 战后,晋国朝廷正在讨论如何处理秦军俘虏的问题;但是,在太后文嬴的强力干预之下,晋襄公不得已将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释放回秦国。虽然在先轸的强烈谏言之下(他甚至不顾君臣的礼节而当场吐口水),晋襄公立即派阳处父将军率兵将三位秦国将军追回来,但却为时已晚;而秦军主帅百里孟明在黄河渡船上向晋军放话:『如果因为晋君的恩惠而受到我国君赦免,三年后将要来报答晋君的恩惠。』当这三位将军回秦国后,秦穆公穿著白色衣服在郊外迎接军队,并且怪罪自己不听蹇叔劝阻而有此大败。此战结果,虽然以晋国胜利、秦国失败告终,但是秦国自此战后,因东进道路一直被晋国阻挠,于是转而西向用兵,结果「兼国十二,称霸西戎」,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至于晋国却因此而沦入内有权臣乱政、卿大夫相残并地,外与荆楚争霸、穷兵黩武的窘境,亦埋下了日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远因。
第七十七夜 秦霸西戎(公元前623年)
- 秦穆公(?-前621年),部份记载中被称为秦缪公,是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 生平 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秦穆公娶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包括三名大臣。
- 西部开疆 时秦西部生活著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第七十八夜 赵盾主盟(公元前613年)
- 赵盾主盟,公元前613年,赵盾主盟,与宋、陈、卫、郑、许、曹六国的国君在宋地新城结盟,晋国再度控制中原诸侯,楚穆王晚年的一切努力因赵盾的反攻而化为乌有,只有蔡国还在坚持附楚。而次年,在赵盾的进攻中,蔡国被迫签下城下之盟,蔡国也从此消失与历史中。前610年,赵盾再度主盟与诸侯会盟与于扈,诸侯此时与晋国完全站在同一条战线,赵盾匡扶晋国霸业,压制了楚国的嚣张气焰。
- 赵盾是赵衰之子,赵衰就是辅佐重耳当上国君的大功臣,赵盾在晋灵公时期差点被迫害致死,之后回国之后辅佐成公,积劳而死,之后到了其孙之时,就发生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氏惨遭灭门,仅赵武逃脱,最后赵武重新成为了晋国的权臣。
第七十九夜 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
-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1],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生平 一鸣惊人 历史上关于楚庄王的出生以及庄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鸣惊人」开始。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声色,荒于政事,并下令拒绝一切劝谏,违者「杀无赦」。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当时庄王即位已经第三年,庄王知道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然而此后数月,庄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庄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任用贤良,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强盛。随后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称为「一鸣惊人」。但是事实上楚庄王刚登机时受到权臣制肘,不得已而为之的韬光养晦之策,而且后来诛杀权臣也不是所说的简简单单,过程非常艰难,引发了内乱且在内战中险些丧命。一鸣惊人之说多认为是演义的描述。比如在公元前605年,楚国令尹(相当于相国)斗越椒,因为楚庄王分了他的权,便起兵谋反篡位。而此时,楚庄王正在外地率领大军攻打著陆浑人。斗越椒的人一度佔领了楚国的郢都,但终为所败。
- 问鼎中原 自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王马上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藉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徵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虽然口出狂言侮辱周室,但也意识到称霸中原时机未成熟,只好退出周疆。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第八十夜 若敖氏之乱
- 若敖氏之乱,是横跨楚国三代君王的动乱,从斗子文晚年时期成得臣(子玉)在城濮之战(前632)的一意孤行开始,到斗越椒政变(前605)被楚庄王平定结束,时间的跨度有27年。从若敖氏家族在楚国政权得势到若敖氏与楚国君王的矛盾不断,斗克之乱更是体现了若敖氏政权甚至比楚国王权还大,但斗克之乱也是一个转折点,睿智的楚庄王捉住了平定叛乱后的机会大力发展势力,通过对外征战不断加强自己的实权,最后与斗越椒的背水一战,可以说是赢在运气,也是大势所趋。
第八十一夜 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称霸)
-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第八十二夜 鞍之战(公元前589年)
- 鞍之战又名鞌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六月十七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鞍。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及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见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认出他的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射杀了韩厥的左右。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下属逢丑父替换衣服。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
第八十三夜 华元弭兵(公元前579年)
- 第一次弭兵会盟起因: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有一个中立的力量——宋国。宋国大夫华元不但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在知道晋楚互派使臣之后,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两国的关系,促成晋楚和平相处。
- 意义:弭兵会盟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春秋历史进程。而「弭兵」运动的成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宋国外交的极大胜利。
第八十四夜 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
- 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 影响: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第八十五夜 湛阪之战(公元前557年)
-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春秋诸侯争霸战争中,晋与楚为争夺中原(两国之间的郑、曹、卫诸国)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晋楚争霸主要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鄢陵之战时晋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楚国的盟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前557年,晋将中行偃率晋军攻楚,楚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于湛阪,楚师大败南逃。晋军接着侵袭楚国方城(方城,一说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说是楚长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阳间。方城之内为楚国腹地)之外的领土,攻取诸城邑后,然后回军再次讨伐许国,凯旋而归。
- 影响:湛阪之战的象征意义绝对不可小视:晋国军队侵入楚国本土,这是晋文公时期也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也是继前583年的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前572年焦夷之战后,晋国军队第三次侵入楚国本土,可见楚国此时的战略退缩到了何等地步。因此,此后一段时间,晋国基本很少考虑来自楚国的威胁,而主要任务就转变为如何稳定中原局势、维持国家霸业了。晋楚湛阪之战,是春秋时期483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晋楚两国从晋文公、楚成王以来,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进行长达80年的争霸战争,可谓战无虚日,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万分疾苦。晋楚湛阪之战,楚军大败南逃,晋军乘胜追击,至方城大获全胜。湛阪之战后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晋楚均已疲惫,形成均势,两霸从心理上急于相安,经过两次弭兵大会,形成近半个世纪的相对稳定局面。使中原政治军事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促进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八十六夜 弭兵会盟(公元前546年)
- 第二次弭兵会盟起因: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春秋时期的强国,都想再一次弭兵。于是,宋国大夫向戌为第二次弭兵积极进行外交活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14国在宋国的西门之外结盟。
- 弭兵盟会召开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此后的十几年未有战事发生,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的40 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介于两大国间的中原各国,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国际间的斗争,就转入各国内部斗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为斗争需要,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一些适应历史潮流的新措施,这样,就使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所以说,"弭兵"盟会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国间的争霸转向国内大夫间兼并的一年,也是春秋时代由前期转入后期的一年。争霸斗争的战场,则由中原转向东南地区的楚、吴、越间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