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n教育:如何做到不焦虑
从焦虑到不焦虑,是不是一定有这个过程?
Ellen是这样走过来的。
做老师前期,Ellen背着所有教科书去山里,画家们画画,我则对着山里的蒙古孩子们上课,和孩子们走路,聊天。
极度焦虑,梦里都是上课的事情,孩子的事情,家长的事情,24小时都是他们,都是,全都是。
到底从哪一天不焦虑了,说不清,现在就完全不焦虑了吗,也没有做到。
时刻会怀疑自己,到底配不配,是不是值得,能不能把Ellen教育做好,要不要妥协,怎么办,再怎么办?
面对孩子,面对家长,面对老师,面对教育,Ellen不敢说自己不焦虑。
一寸一寸往前走,有的时候会踉跄,有的时候退步,有的时候会非常失望,对自己失望非常可怕,无以言表。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父母更没有其他选择,有了孩子就必须面对亲子沟通的反思与提升,孩子成长的各种现象和新问题,如果不学习不思考,不改进,焦虑就会不断升级。
每一次找到一个有效办法,见证孩子们和自己的成长,都是非常幸福的时刻,但是这样的时刻不会很多,只有在长期实践积累和不断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偶遇,既然这样的偶然孕育在长期积累中,所以必须长期积累。
下面说说具体的焦虑:
焦虑——对不确定的恐惧和担心。
1 不确定的事情必然永远存在。
2 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担心或者做点什么。
3 选择继续担心,无解。
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呢?
孩子哪一个科目弱,就补哪一科,或者直接去老师家里吃住学习,把一个科目外包出去辅导,还是把孩子整个作业时间外包出去?
如果老师有办法,能不能学一下回家自己尝试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科目的外包: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处:成绩提高。
坏处:依赖补课老师和写作业老师。
想清楚一点,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孩子的独立性永远都需要父母来重点培养。
另外,短期没有见效,怎么办?
再次,老师的做法和看法与我作为资深家长的想法不同,怎么办?
还有如何看待孩子的反应?
Besides最重要的,爸爸妈妈们不仅要帅要美,还要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事情,除去围着孩子转的事情,还要有与孩子无关的事情。
凯丽姐姐给困惑的大张伟(艺人年老怎么办,还做不做演艺)真诚地分享:“这个年纪了(50多了)还上电视,有事情做啊,孩子也不希望看见妈妈没有事情做啊。”她的笑容和眼神在Ellen心里定格了。
一位足够忙碌的妈妈,有限地投入在亲子时间上,会让亲子关系更加健康。
当然,中国确实有全程周末节假日陪读出来的“高材生”,但是Ellen不认为这个事情需要宣传和宣扬,更不应该被复制。
母亲也是一个人,也是个独立的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不要把自己熬成黄脸婆,然后安慰自己“毕竟,我是一位母亲,我为了孩子。”
不要轻易倾其所有,不要把所有肉都给孩子吃,不要说“没有关系,孩子,妈妈不怕冷,妈妈不怕热,妈妈不爱吃……”
妈妈也是人,妈妈也怕冷,怕热,妈妈也有自己坚持,不是为了孩子的坚持,就是为了自己。
不要拿孩子做借口,不过好自己的生活。
不要拿孩子做理由,不过更好的生活。
不要拿母亲做借口,就觉得“所有的母亲都唠叨”
不要开口就是“我小时候,我学习的时候,我……”
不要复制自己的一切给孩子,尤其是二十年前的学习方法和观点。
没有如果,接受这个与你有血缘关系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接受父亲、母亲的角色同时,不要排斥其他角色,
接受一个和你长得像却拥有不同灵魂的孩子,
接受生命与命运不确定的未来。
生命大课:
接受,放下,从容。
面对,发现,探索,前进。
请再读一遍,每个月读一次这首诗,
孩子哪一个科目弱,就补哪一科,或者直接去老师家里吃住学习,把一个科目外包出去辅导,和把孩子整个外包出去?
如果不够,每周读一遍,
再不够,每天读一遍。
切记:孩子的灵魂是独立的。
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引导,需要被要求。
需要给予阳光和水分,而后充分自由成长。
相信你的孩子。
不放手,不放纵,
不过度保护和娇惯。
记得:爱自己。
记得:爱自己。
记得:爱自己的父母。
夹菜先给父母,再给孩子——尊老爱幼,尊老在前。
吃饭等齐老人,再开饭——尊重,从自己做起。
天冷先给自己加衣服,再给孩子加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