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 交友的理想状态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意:
孔子说:“晏平仲擅长与人交朋友,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尊敬他。”
晏平仲,名婴,字钟,谥号“平”。春秋时齐国大夫,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史传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比孔子年长,可以说是孔子同时代的前辈。晏子对要任用孔子这件事持有疑虑,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排挤过在仕途上同样有声望的孔子,但孔子对其还是持客观地评价与赞扬,此也可见孔子的品格的高洁。
孔子赞许晏婴什么呢?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不仅能长久相处,而且能一直保持谦恭的态度。
一般人相处的时间久了,往往不是更亲近就是不相往来了,也就是非亲即疏。一则是相处时的性情相和或是相背所致,另外就是交友的目的,以利交,抱着某一目的去与人打交道,则随着利益关系的结束,人与人的交往也必将终止。因此要以德相交,“德不孤,必有邻”,有良好的品行与声望,自然吸引人来与之相伴。俗话说,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也是这个道理,本身具有了美好的品质,不断地提升自己打磨自己,当然会吸引那些同频的人来。
而且彼此熟悉后,说话或行事就没有了最初的恭敬与谨慎,容易失了分寸,无所顾忌地开玩笑或者挖苦戏谑,经常不分彼此并没有不尊重的意思,但表现出来在外人看来却很唐突。《里仁篇》中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做人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与分寸感 ,使彼此有自由的空间与个体舒适的距离,这样才能维持长久的良好关系。
对待家人也应该如此,很多的家人或者夫妻到最后反目成仇,就是因为是家人是最亲近的人,没有了顾忌没有了约束,以致行事失了公允有了偏颇,小小的问题积累起来就成了消不掉的顽疾,到最后酿成无法消散的苦果。
张居正注:孔子说:“朋友五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则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平仲之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
这也是基于孔子对人的细微而敏锐的观察,帕斯卡说过,“一个人的理解力越强,越能发现别人的新颖独到之处。普通人找不出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也许我们普通人发现不了这些藏匿在日常生活的闪光点,但圣人都指出来了,我们也当学习这种善与人交的本领,以使自己也能达到这种理想的交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