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如果中国有一位“政治化妆师”,那么他就是人称"冷面王"的王沪宁。从笔杆子成为"红墙"第一智囊,他经历了哪些?又承受了哪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王沪宁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政研室主任,为中共最近三任总书记重要的智囊人物。在习近平多次出访国外时,王沪宁的名字经常出现在陪同人员里。
在新闻联播中,他不苟言笑,冷面相视。而观众看不到的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他的理论贡献颇多。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他的跨越不是偶然。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拒绝去日本访学的“读书人”
在1995年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之前,王沪宁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虽然在学校有很多头衔,不过,他自己最为珍视的头衔是“读书人”。当别人介绍他是一位学者的时候,他会立即更正:不,只是个读书人。
王沪宁的学生,也是他曾指导过的93复旦大学辩论队最佳辩手蒋昌建说:“别以为‘读书人’仅仅是一种谦逊,真正称得上是读书人的,恐怕没几个。读书人实际上就是专注某一项工作的人,与偶尔的读书不同,就如偶尔的炒炒菜并不能称之为厨师一样。”
1971年,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他躲过了上山下乡的浪潮,留在家里继续自学。那时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他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那时候虽然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么;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1974年夏天,在做了不到3年的学徒工之后,王沪宁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习法语,这一年,他19岁。按正常情况,王沪宁应该走上一条外交官道路,但是一个新颖的理想引导着他,使他在毕业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继续深造,并进入了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他的导师则是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先生。
尽管时隔36年,90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其人依然记得王沪宁复试时的情形。“他来考的时候,复试啊,迟到了,本来是要取消考试资格的,但我比较照顾他,迟到了大概20分钟吧,还是让他考试了。”陈其人回忆,因为王沪宁“初试的时候文章写得很好”。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匾乏。王沪宁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要求带课,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别人开不出的难课、新课,而且开得有声有色。“能干、有才华、一目十行”一一这是当时复旦同事们对王沪宁的评价。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王沪宁也爱看武侠小说。读《射雕英雄传》,认为金庸的小说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异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
王沪宁喜欢简约,讨厌繁琐。因为烦填写复杂的表格而放弃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在1994年1月12日的日记中,王沪宁写过一篇文章叫“反对表格主义”,里面提到一件事:“上次要去神户大学做访问教授,一定要问我初中是什么时候毕业,高中是什么时候毕业,哪一个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我做一名访问学者有什么关系?最后下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
王沪宁在回忆校园生活时说:“复旦大学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这是复旦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理想主义对于个人的人品和情操是最好的磨石,越是敢于在理想主义磨石上磨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异彩。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审问自己:我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吗?”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领导人的“青睐”
王沪宁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这样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问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因其“全国最年轻”而成为新闻人物。
1988年,王沪宁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与同在美国留学的江泽民之子江绵恒相识并成为知己。在美的半年内,王沪宁去过美国30几座城市和近20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并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美国反对美国》一书。
在该书中,王沪宁细致描写了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问的权力关系。”
王沪宁政治学方面的才华,早在十三大之前就已经被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看中,特别是其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被看好。他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当时,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曾庆红对王沪宁很是欣赏。有一年春节,上海市委的有关领导分别到各大学去参加教授们的春节茶话会,曾庆红选择了去复旦大学。茶话会之后,曾庆红特意找到了年仅30多岁的王沪宁,与他就当前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当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几乎分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学者了。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也很熟悉王沪宁这个名字,他虽然没有见过王沪宁,但王沪宁的著作却是他爱看的理论书之一。数年后,当王沪宁被调到中央时,江泽民一开始就引用了王沪宁大段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这让王沪宁十分吃凉。另一位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也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江面前提起。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负责在报告中阐述“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当“十二大关系”以决议形式传达以后,美联社当天发表评论称,新决议既表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群体智慧,又表现出未来中国的强大希望。
走进中南海,王沪宁参与了十三大以来多部党的重要理论文献的起草。其中,有关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不能超越中国现阶段条件的论述,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王沪宁曾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长”。在民主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超过我国现阶段的条件”,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也只有这样,发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这些理论的影子,都可以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决议中见到。
1998年,王沪宁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并且自此时起,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身份,在江泽民出访等外事活动中陪伴左右,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高层智囊。此后,他协助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政治角色空前绝后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王沪宁则在此时更上一层楼,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副转正。在5年后的十七大上,王沪宁进一步进入中央书记处,从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议,对胡锦涛执政10年的政治建树着墨颇多。
到了十八大,王沪宁则从204人的权力大名单中,晋升至25人的决策核心圈,创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政治局的历史先例。十八大之后,王沪宁紧密陪伴习近平左右,成为新一届中共高层的核心智囊。至此,王沪宁实现了辅佐三仟总书记的新纪录。
分析人士认为,连续辅佐三任总书记、政治地位逐级上升,王沪宁的政治角色更趋吃重。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新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安委是国家层面的国家安全和危机处理常设机构,外交、公安、安全、总参、对外经贸等职级部委首长将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在这个新机构中,王沪宁将起到一个类似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作用。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中央政研室,由王沪宁兼任改革办主任,其政治分量陡增。
王沪宁是服务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首席理论家,这在中共历史上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胡乔木,这位当年中共“第一支笔”,也只是为毛泽东、邓小平两位领导核心服务过,而且为毛、邓服务的大笔杆子还有陈伯达、胡绳、田家英、李锐和邓力群、于光远等人。而王沪宁在中共党内则是“一枝独秀”,成为自胡乔木以来第二位职务到政治局委员的大秀才,加上服务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建树,这显然是前辈同行难以企及的。 2002年,62岁的滕文生把中央政研室主任一职交给了年仅47岁的王沪宁。这此前王沪宁一直在大学教书。他曾担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1995年,他弃教从政,来到北京。他经历过三位党的总书记,是任职最长的中央政研室主任。他还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执笔人。在十七大上,他当选为书记处书记,十八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他是当今中国职务最高的“秀才”。
前外长李肇星在其著作《生命无序》中曾披露过一个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政研室领导的辛劳。当年,与李肇星一起共事的还是滕文生。
有一次,滕文生加班到深夜。为了在天亮前睡几个小时,他在办公桌前吃了一片蓝色速效安眠药。李肇星生病住院时,吃过这种安眠药。当时,护士跟李肇星半开玩笑地交待,这药要躺在床上才能吃,否则不等上床就可能倒在地板上睡着了。滕文生当然不知道这些注意事项。等他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自己真就睡在地板上了,差点儿没冻出感冒来。李肇星知道后,笑话了他一顿。
看来要当中央的“秀才”,不但德才兼备,理论水平高修养好,还得有副好身板。59岁的王沪宁一直那么清瘦是基因作怪还是真给累着了,或许兼而有之吧。
他的常用书单,《北回归线》《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的民主》《政治稳定》《射雕英雄传》《苦界》《废都》《一场最为神秘的战争》《纪实与虚构》《畸人》《土街》《白鹿原》《交往和社会进步》《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邓小平在1976》《热爱命运》《论语别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管理思想史》《中国古代性文化》《文化与国际关系》《世界的混乱变革和继承的理论》《民族主义和国际社会》《文化战略》《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冲突》《法国病》《官僚主义的弊害》《睡狮苏醒时》《帝国的政治体制》《管理决策新科学》《管理行为》《逃避自由》《金赛性学报告》《新管理方格》《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曾国藩》《经济学》《未来的社会主义》《顺世论》《刀锋》《新镇》《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新十日谈》《天猎》《反腐败:中国的实验》《帝京》《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斯大林时代的谜案》《媾疫》《中国大历史》《邓小平文选》《却普生博士》《女妖岛》《现代化新论》《金房子》《月光》《中国共产党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丑巷》《93中国断想——谁是丑陋的中国人》《城北地带》
他的观点摘抄:
“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完善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国情,必须根植于一定社会深厚的土壤。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解体后,模仿西方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政治体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大大影响了社会进步和稳定。”
“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他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
“我热爱教师的工作,我也热爱学生。没有这种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我相信教育学生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
“有时候来自爱的矛盾虽不如来自恨的矛盾厉害,可怜的是对来自爱的矛盾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只好在无穷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们往往不知道爱也会带来恨,这是很多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人往往会迷惑的,越集中精力越迷惑,有时散漫一些,反而不会糊涂。”
“只有刚刚走过那段历史的人,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觉。少年时代的情感,大概是最令人珍惜的,因为比较纯洁”
“楠木屋中古人吟,桃花园外村夫行。慢手推窗送晨色,方知星辰向南行”
“一关国门龙头竖,万里胸襟碣岩留。汹浪古来卷败旗,长城何日断海流”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我们这类人,已经习惯了无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生活的平淡。没有幸福的欲望,也就没有痛苦。痛苦往往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随着幸福本身。所以要怀疑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每个人主观状态中的希望。我的问题还是:“和尚为什么要念经?”这个问题能够回答,一切就归于平淡,叫做和平养无限天机。幸福之事,可欲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执。修练了这么多年,有足够的空间在心中,无所谓幸福。当然我不反对他人追求幸福,因为人不可能过同样的生活。”
“金庸的小说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异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据说,有的大科学家,在训练学生时,首先要他们看武侠小说。”
《政治的人生》自序: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我以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