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法国圣诞之旅旅行·在路上旅游◎行走在铺满诗意的路上

卢浮宫与凡尔赛宫:绘画中的“宏大叙事”——西班牙、法国圣诞之旅(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89人  小海_Xiaohai_Chen

巴黎卢浮宫与凡尔赛宫:绘画中的“宏大叙事”

——西班牙、法国圣诞之旅(25)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艺术殿堂,收藏和展出的绘画非常丰富,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许多1848年之前的法国和欧洲各国艺术大师的名作,(1848年至1914年的作品收藏在塞纳河对岸的奥塞博物馆)。这里的绘画艺术珍品之多,真正有一种美不胜收之感与之憾,真正的“美的历程”,我们几个小时的参观时间,只能跳跃式选择性观赏,(主要参观了意大利绘画和法国绘画)。

之前,我已有过多次参观油画名作展的经历,国内,是在广州和北京的多个美术馆与博物馆;国外,英国伦敦的国家画廊、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大教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洛杉矶盖蒂中心。但是,来到卢浮宫,还是让我感到震撼:其一,画幅之巨大,有许多堪称“鸿篇巨制”,其中两幅最大的绘画,超过60平米;其二,画笔之细腻逼真。画面中描绘了100多个人物,每个人物的神情面容、穿着服饰,场景中的细节描绘、空间透视层次、色泽光线的变化等,栩栩如生,让人惊叹!试想想,让你去刷60平米的墙漆,都是一件累人的体力活,何况还是讲究技术和艺术的创作!

这些绘画的内容,主要是源自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话,重大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事件,还有君王与达官贵人。

我们后来参观凡尔赛宫,也欣赏到许多收藏在那里的绘画作品。

这是卢浮宫最大的一幅油画作品,意大利画家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的《加纳的婚礼》,与《蒙娜丽莎》同一展厅,相对的一面墙。

最能显示委罗内塞艺术成就的是他的一系列利用圣经题材描绘的宏大、热闹的宴会场面的作品。《加纳的婚礼》就是其中的一件。这幅画是画家为意大利圣乔尔乔·马乔里修道院创作的大型装饰画,画的内容取自《圣经》故事,讲的是耶稣和圣马利亚以及使徒们在约旦河畔的迦拿这个地方遇到一家人家正在举办婚宴,主人邀请他们一起参加,婚宴上大家饮酒欢庆,后来酒喝光了,耶稣将坛中的水变成了葡萄酒,大家又继续喝酒欢乐。委罗内塞创作这个题材也远离了宗教内容,他尽情地、可以说是“放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兴趣,把圣经故事画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盛大宴会场面。画中有威尼斯的当代建筑、贵族商人和乐师等,在这些欢乐的人群中还画进了英国女皇、法兰西斯一世、画家提香、丁托莱托和画家本人。据说,委罗内塞到了威尼斯以后,他发现这里的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对宗教的虔诚,而是对生活的享乐,于是他饶有兴趣地把这些生活搬上了画面。

这是一幅非常大的画,大约有70平方米,在卢浮宫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画中的人物有130多个。

有意思的是,画家把他的老师和同门画家也画入画幅中:古低音提琴手是老师提香、小提琴手是丁托列托、木管号手是巴萨诺,担任古大提琴手的则是画家本人,(据说这也是一种代替签名的方式)。

画幅规模排行第二的作品就《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它是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

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复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复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拿破仑的母亲并没有出席加冕(据说是对拿破仑不满而拒绝),但为了故事圆满,画家也让她出席了。

画家也当仁不让,也让自己画入其中,就是拿破仑母亲后面观众席上拿着画板与画笔那位。

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也是国人很熟悉的作品,已经印在许多教科书上。

这幅油画,是用于纪念 1830年 7月发生在法国的那场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驱逐查理十世的革命,史称“光荣的三天”。巴黎市民举行起义,原本是想重新建立共和国,但这一目标并没有能够实现,迎来的是路易·菲利普执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德拉克洛瓦曾在国民卫队服役,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起义,但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崇尚浪漫主义画派的他,将自己也画在了作品之中,也就是那个头戴高礼帽、手握长枪的男子。象征自由的女子挥舞着三色旗,引导千千万万战士穿过笼罩着巴黎的炮火硝烟前进。强烈的感染力和毋庸置疑的戏剧性效果,不仅通过振奋人心的炽烈色调、慷慨激昂的姿态造型和人物形象的位置排列得到了传达,而且在几乎被两名阵亡者完全占据的开阔近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的人物形象,清晰地体现了他们所属各个阶级的身份特征,被艺术家以发自内心的炽热激情,团结在了这首壮丽的英雄史诗之中。

在画中,画家成一一名勇敢的战士。

这也是中小学美术课本介绍过的名作:《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描写当时一个真实的海难故事。

《拿破伦视察贾法的黑死病人》(Bonaparte visitant les pestiférés de Jaffa),安东尼-让·格罗(Antoine-Jean Baron Gros)1804创作,描绘拿破仑征战的故事。看来,艺术上的歌功颂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拿破仑一世在埃劳战役的战场上》(Napoléon Ier sur le champ de bataille d'Eylau),安托万-让·格罗(Antoine-Jean Baron Gros),1807年,卢浮宫博物馆,巴黎

《拿破仑一世在埃劳战役的战场上》(Napoléon Ier sur le champ de bataille d'Eylau),安托万-让·格罗(Antoine-Jean Baron Gros),1807年,卢浮宫博物馆,巴黎

《大卫与歌利亚的战斗》两幅画分别是正反面的。两幅画的情节相同,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卫斩杀歌利亚的故事。创作年代大致在1550-1555年间。作者,丹尼尔来.里恰雷利(Daniele RICCIARELLI,1509-1566),更多人称他丹尼尔.达.沃尔泰拉(Daniele da Volterra),意大利矫饰主义画家和雕刻家。

古尔奇诺(1591–1666,意大利巴洛克画家)1645年创作的《赫尔西利娅分开罗慕路斯和塔提乌斯》又称《罗马与萨宾之战》。故事源于古罗马的建立者罗慕路斯的传说。

这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劫夺萨宾妇女》,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荷拉斯兄弟之誓》的作者)于 1789-1799年创作。

《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荷拉斯兄弟之誓》(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

图中这幅布面油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人大卫的作品,正是这幅画使他在1784年一举成名。画的题材取自古罗马传说:古罗马人与比邻的古利茨亚人长期作战,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经长老们议定进行最后决战,但不幸的是双方的人民却有着通婚的关系,而荷拉斯,就是当时古罗马的一个家族。图中的画面构图严谨,技法精湛,作者以荷拉斯三弟兄伸出右手在接受父亲授予武器时向着宝剑庄严宣誓的场面为中心,人物表情刚毅、动作激昂,他们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就连后景上的古典建筑也突出了这种庄重的气势。而在画面的右下角落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秭妹。母亲担心这次出征凶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绞;一个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泣不成声;而勇士的那个秭妹(最右侧一个)的心情,此时更为复杂,她已经许嫁了古利茨亚人,双方的厮杀将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何方死伤,都将是自己亲人的不幸。画家在此采用多侧面揭示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使这幕悲壮的戏剧场面具有丰富的可读性。妇女的哭泣与前面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主题的思想性。悲壮的气氛很明显,为了祖国与民族的存亡,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作者正是用他手中的笔鼓舞人们去为共和、自由而斗争。

法国画家休伯特·罗伯特 (Hubert Robert 1733–1808),《方形神殿,斗兽场,尼姆的马涅塔》。

法国画家 约瑟夫·帕罗塞尔(Joseph Parrocel 1646 - 1704),The crossing of the Rhine by the army of Louis xiv, 1672,(路易十四的军队穿越莱茵河,1672年)

以下是在凡尔赛宫展出的绘画作品。

(介绍文字辑自网上资料)

(2019-02-27,广州黄埔,茅岗坑头大街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