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妮日记》
如果你尚年轻,一定可以从本书中获得青春的共鸣。
如果你为人父母,想间接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事,可以读本书。
如果你不了解战争中平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读本书。
如果你珍惜美好的生活,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感恩的心情。
作者安妮弗兰克,生于1929年6月12日法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
后来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举家搬至荷兰阿姆斯特丹。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攻占阿姆斯特丹,加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
这本日记,是1942年安妮13岁时,父亲送她的生日礼物。
安妮给这本日记取名为kitty,像朋友一样吐露自己私密的心声。
《安妮日记》主要讲述了藏匿期间发生的事,并且细致的描述了通过广播听到的,时时刻刻变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
本书按日记时间顺序记述,包括了三个年份。
1942年
从安妮13岁生日收到这本日记开始写起。
这一天,安妮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还带了一些点心去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星期天,她开了生日派对。
安妮是个善于社交的女孩子,有许许多多的朋友,还有很多男孩子对她献殷勤。
她有一个16岁姐姐。安妮有些嫉妒地表示,父母更重视姐姐。
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安妮是一个玲珑剔透心的小妖精。
那个年代,孩子们的世界还是充满了欢笑的,但是当时的犹太人的处境已经比较艰难。
作为犹太人,安妮只能去上犹太学校。
犹太人不准使用交通工具,只能在3点到5点之间买东西,并且只允许在专门的犹太商店买。
爸爸妈妈,以及周围的熟人,已经开始筹备秘密小屋——在爸爸的食品工厂里。
安妮提到了,她的第一个男朋友,哈里。
1942年7月8日那天,安妮与爸爸妈妈姐姐一起迁往秘密小屋。与哈利永别。
安妮详详细细地记录了秘密小屋的结构。
他们提心吊胆,生怕弄出一点动静,被外面的人听到——走路必须小心翼翼,甚至连咳嗽都不能大声。
与安妮一家分享秘密小屋的另一家人姓范恩达,有一个16岁的儿子彼得。
之后,杜塞尔先生又加入了秘密小屋,与安妮分享一个房间。安妮对他有意见。
安妮与万恩达太太相处的并不融洽,并且,她觉得彼得又懒又蠢。
所有人都很清楚,必须留在这里,才能活下去。他们必须相互包容或者忍受,必须同甘共苦。
1943年
他们从小屋的窗口,小心翼翼的往外看,看到大批的犹太人被抓走杀掉。他们听说,不少人被屠杀。
他们胆战心惊,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他们甚至有种负罪感,觉得自己过的是一种不该拥有的日子。
各种可怕的事情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子弹,炮弹,火灾,甚至各种流言,在他们耳边和眼前炸响。然而最折磨人的是他们心底的恐惧。
正在叛逆期的安妮,不服管教,与母亲吵架。
她渴望友谊,渴望爱情,渴望理解,渴望宣泄。
秘密小屋遭遇了窃贼闯入。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继续,所有人开始变得越来越拮据。
1944年
安妮的心智日趋成熟,能够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清楚当事人不同的立场。
她很庆幸自己坚持写日记,能够把不成熟的想法感受都写下来,用来检讨和回顾。
她分析了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模式。
她收获了与彼得的爱情。当父亲担心她误入歧途的时候,她甚至说再也不爱父亲了。
之后,父亲与安妮谈心,安妮意识到自己错了,父女两个流泪。
安妮与姐姐相互通信,达成了和解。
随着心智更加成熟,安妮发觉了彼得的种种缺点。她开始讨厌彼得。
她认清了自我,也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
盗贼愈演愈烈。
在财产受到威胁的同时,他们觉得秘密小屋可能不再安全。
他们从广播中得知了诺曼底登陆,知道盟军的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
安妮的语气越来越欢快,周围人也愈加轻松。他们觉得快要熬出头了。
最后一篇日记,记录了安妮对于自我的认知。
外在的安妮很快乐很强势,总是把内在的那个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安妮遮盖住。
结果内在的那个更善良更好的安妮从不露面。
她对自我还有世界的认知,达成了暂时的妥协。
收尾:
从安妮日记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安尼的视角日趋成熟。
她如同一朵即将开放的花蕾,如此年轻美好,如此勇敢热烈,却偏偏在硝烟战火中,在疾病压迫下凋零。
凡毁掉美好的,都是悲剧。
而安妮,是二战中,众多悲剧中的一幕。
她在最后的日记中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微笑。对于知道结局的我而言,更加心痛。
1944年8月4日,秘密小屋被德军发现,全部人都被带往奥斯威辛集中营。
家中唯一的幸存者,安妮的父亲,发现了这本日记,他决定完成女儿的意愿,以荷兰语出版了《安妮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