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学习《非暴力沟通》第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7c44dd9cd788e07e.jpg)
马歇尔·卢森堡编著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们已经学习到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那么什么是观察?如何观察?为什么要区分观察和评论?怎么样区分观察和评论?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什么是观察?
这本书的第三章开篇就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第一要素就是观察。”这种观察就是要你仔细客观的、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观察,并且能清楚地说明观察结果。如“孩子们在操场上打球。”“他在沙发上坐着看电视。”这些都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观察。
二、如何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之所以被称为“最高形式”,正是因为很多人只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不进行任何评判是很难做得到的。
所以,“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正确的评论就是用动态的语言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比如,我批评孩子“你总是这么马虎。”这样的评判是基于孩子以前存在马虎的问题,是相对固定的,是静态的语言。如果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动态语言应该这样说:“孩子,你今天的作业做错了两道题。”这才是指当下发生的事情,才更接近事实。
某天晚上,我们一群人在打乒乓球,一张姓球迷对正在打球的阿芳说:“阿芳,你怎么总是输球啊?你这球技太差了。”
阿芳回答他:“你这样说我可不好,不就是今天输了两局球吗?我以前的战绩还是不错的。”
从上述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张姓球迷的评判,是基于阿芳今天输了两局,由此就推断阿芳球技不好,过去也经常输球,给阿芳下了一个绝对化的评论。而且还有夸大的成分,因为阿芳以往的成绩不错。所以,张姓球迷的评判让阿芳反感,并给以反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cb6a1eed91d63355.jpg)
三、为什么要区分观察与评论?
非暴力沟通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还用上述的对话举例,从中也可以看出,就是在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做事实:阿芳总是输球,球技差。就是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了,后果就是引起了阿芳的不满和逆反心理。正确的观察应该是“阿芳今天输了两局。”
四、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
了解了区分观察与评论的重要性,还要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具体运用。
我们公司有位领导有个习惯,那就是在开会时总是会讲他创业初期取得的成就,同时贬低竞争对手。而且无论什么会议,总会把话题拉到他喜欢的这个内容上。长此以往,大家就烦了。等到领导再重复讲着这些内容的时候,大家会相互递个眼神,或做个手势,表现出无可奈何的表情,其实就是无声的抗议。
但大家碍于情面,都不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既怕得罪领导,对自己不利,又怕伤了领导的自尊。时间长了,我实在忍不住,很婉转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好在领导接受了。
但如果公司又来了新的成员参加会议,领导还是会老生常谈,不过,所用的时间会少了很多,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程度内。所以,可以不受旧习惯的约束,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有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简友们批评指正。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8ce8ce2502d337f6.jpg)